台北故宫博物院一年约有两百万人造访,而其中相当多数的游客,都是为了一睹镇馆之宝「翠玉白菜」风采。儘管官方并未公布确切数据,但馆内长长的排队人龙已充分显示其受欢迎程度。
CNN报导,来自中国大陆的旅客表示:「照片上看起来没那么特别,但在真实灯光下,这颗白菜的色泽与质感都更吸引人。」翠玉白菜的形象如今早已遍布各式纪念品、玩偶与模型,成为台湾最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之一。
这件雕刻作品原为清朝宫廷文物,与故宫博物院多数馆藏一样,曾收藏于北京紫禁城,后在中国内战期间辗转运抵台湾。儘管北京与天津的博物馆亦拥有类似的玉白菜,但唯有这一件能享誉全球。
台湾大学艺术史教授许雅惠(Hsu Ya-hwei)指出:「这件作品能脱颖而出,除了玉质本身色彩变化迷人外,雕刻技巧也恰到好处。材质与工艺的完美结合,造就了它的独特之处。」
许教授解释,翠玉白菜的象徵意义也是魅力所在。据传它是清朝光绪帝后妃的嫁妆之一,因此被视为「纯洁、丰饶与多子」的象徵。儘管部分学者质疑昆虫是否真代表子嗣、或此物是否确为嫁妆,但这一浪漫想像早已深植人心。
1912年清朝灭亡后,翠玉白菜被发现于紫禁城一个彩釉花盆中。后来在北平故宫博物院展出时,策展人将花盆移除以提升观赏效果,1928年首次公开展出便引发轰动。
随着战火频仍,这批珍贵文物在1930年代陆续被运往各地避难,甚至藏于寺庙与山洞中。国共内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将约七十万件文物运至台湾,成为今日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重要馆藏。
翠玉白菜自此名声大噪,1968年更登上中华邮政发行的邮票,印量达三百五十万张。与「肉形石」及「毛公鼎」并列为故宫三大镇馆之宝,导览员甚至戏称三者组成「酸菜白肉锅」。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翠玉白菜的艺术价值被高估。由于缺乏文字记录,至今仍不清楚谁雕制、谁委托、谁收藏。因此,文化部仅将其列为「重要古物」(Significant Antiquity),而非「国宝」(National Treasure)。
为确保安全,翠玉白菜被展示于强化玻璃柜中,并以细绳固定,以防台湾地震造成损害。展出或出国借展时,文物会被放入专属容器与防震木箱,警方与馆员全程护送。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