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中国债市的搜寻结果,共15笔
中国传出正准备向俄罗斯主要能源企业重新开放国内债券市场,支持其发行「熊猫债」。这将是自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俄企首次在中国境内筹资。同时,中国评级机构近期将被美国列入黑名单的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Gazprom)评级为AAA,反映出北京和莫斯科之间不断深化的外交和经济关系。
大陆央视4月30日报导,近年来,大陆推进债券市场高水准对外开放,持续优化中国大陆债券市场投融资环境,成效显着。数据显示,目前,大陆债券市场总规模达到183兆元(人民币,下同),位居世界第二。近期,随着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境外机构增持大陆债券趋势明显。
在美元指数波动、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等背景下,中国债券成为避险资金的选项,外资持续加码。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截至4月15日,境外机构在中国持有债券总量为人民币4.5兆元,较去年底增加逾人民币2,700亿元。当前中国债券市场规模已达到人民币183兆元,位居全球第二。
近期境外机构持续积极参与中国债券市场。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4月15日,共有1,160余家境外机构进入中国债券市场,境外机构在中国持有债券总量为4.5兆元,较2024年底增加2,700多亿元。中国债券市场总规模已达183兆元,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的经济前景受到全球经济放缓、国内经济逆风,以及美国对中国出口新一轮关税的影响而蒙上阴影。中国政府已採取措施支持经济成长,预期将进一步加码。
国际金融协会(IIF)最新公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显示,外国投资者在今年1月积极布局中国大陆资产,当月外资净流入大陆股市和债市的总规模突破百亿美元,这也是去年9月以来,外资首度加码大陆股债。
放眼中国的中短期经济前景,全球投资人恐怕难以乐观看待,因为中国房地产持续承压,削弱经济成长力道。但在三项利多因素下,中国公司债券其实蕴含投资机会。
中国大陆经济在今年第二季,逐渐淡出了新闻和投资人的关注,这是一个好现象。儘管成长相对较低,这并不意味着长期趋势转向更慢的成长,放缓仍然可控。当然,中国的体系并非一切都好,尤其是房地产业仍然承受压力,这种压力在短期内不会改变,但目前看来同样可控。
2023年中国频繁爆出经济与企业债违约的负面消息,市场充满悲观氛围。翻开去年全球主要债市报酬表现,中国表现的确敬陪末座,落后全球、美国、欧洲、新兴国家等市场。主因在于全球主要央行都在升息,进而推升债券殖利率,相形之下中国却在降息。联博认为,两项因素为中国债市捎来契机。
儘管目前市况并不明朗,但出于对美国降息的预期,以及中国政府今年初加码护盘,使得2月份外资连续第四个月整体净流入新兴市场。国际金融协会(IIF)6日表示,2月份非居民向新兴市场的债市和股票投资组合投入约222亿美元,其中投入中国股票的金额为2023年1月以来最多,达到96亿美元。
国际金融协会(IIF)表示,虽然目前市况并不明朗,但对美国降息的预期,使2月份新兴市场出现连续第4个月外资净流入。
美国联准会今年降息预期,且亚洲通膨温和向下,亚洲央行存在宽松货币空间及企业基本面转佳,大陆房地产融资政策密集出台,各地融资支持白名单加速扩容,提振市场信心,加上边境国家债务压力减缓,支撑整体亚债表现,JPM亚洲非投资等级债券指近一个月涨2.1%,后市值得关注。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近日公布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底,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托管余额为人民币(下同)3.67兆元,较去年11月底增加约1,800亿元,也是境外机构连续四个月增持中国债券,增持总额达4,900亿元。总结去年全年,外资增持中国债券2,800亿元。
彭博社指出,在中国大陆这个曾是世上最大债券ETF市场即将崩坏之际,台湾与大陆无论经济还是金融的脱鉤情况都更加明显。
大陆央视新闻6 日报导,境外机构已连续9个月净买入中国大陆债券,近期境外机构净买入与增持大陆债券,呈现逐月明显增加趋势。2023年以来累计净买入量近1兆元(人民币,下同,约合新台币4.4兆元),10月外资净买入量已超过2000亿元;第三季以来,境外机构持债量保持快速增长,其中10月增持近400亿元,初估11月增持量有望达到2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