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人力需求调查的搜寻结果,共18笔
泰国因PCB产业发展相对成熟,成为台湾业者在东南亚布局的热门选择,至今已有10余家台资PCB厂宣布在泰国开设新厂,预计2025年陆续量产后,可望加速泰国PCB产值大幅增长。
劳动部于今年第四次人力需求调查中,首度办理「产业全时职位缺工概况」调查,结果显示,全时工作职位空缺六个月以上的「缺工数」总计6.6万个,并以制造业最多,整体主要集中于中阶技术职类。
近期各界频频喊出缺工,劳动部放宽移工引进标准,如农业移工就放宽上限至2万人,也开放一般营建业聘用移工,若以目前移工增加速度,预估2028年移工人数将突破百万人,劳动部部长何佩珊30日备询时坦言「有可能」,但她强调,缺工不能只靠开放移工解决,将在1个月内提出方案。
劳动部于今年第四次人力需求调查中,首度办理「产业全时职位缺工概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缺工数以制造业别最多,整体主要集中于中阶技术职类。
由劳动力发展署桃竹苗分署补助、新竹市劳动力援助人员职业工会办理的「提升劳工自主学习计画─居家整理收纳培训班第01期」近日结业,25位学员们都学习到关于居家整理职务所需知识与技能,可提升个人职场竞争力。
AI人力需求暴增!受到AI等商机影响,许多科技业增加人力需求,据劳动部13日公布的第4季人力需求调查显示,2024年第4季人力净增加达5万5586人、为近13年来同期次高,主因为受到AI带动制造业及人力派遣业增加人力需求所致,且制造业主要缺口正是工程师等专业人员。
劳动部13日公布新一季人力需求调查,今年第四季人力需求,将较上季净增加5.6万人,为过去13年来同期次高纪录。其中又以制造业增加2.1万人最多,批发及零售业净增加7,000人次之,支援服务、住宿及餐饮两行业的均净增加人数,都超过5,000人,整体人力需求连两季呈现年增。
劳动部13日公布新一季人力需求调查,今年Q3人力需求较Q2净增加5.6万人,为13年来同期次高。其中以制造业增加2.1万人最多,服务业部门净增加3.1万人次高,后者已连续8季高于前者,整体人力需求连续2季呈现年增。
疫后AI爆人力需求!受到AI等商机影响,许多科技业纷纷增加人力需求,据劳动部13日公布的人力需求调查显示,人力净增加达5万5586人、为近13年来同期次高,其中主要为受到AI带动制造业及人力派遣业增加人力需求所致。
统振(6170)今(12)日举办股东常会,由董事长陈敦仁先生主持,决议配发每股现金股利2.73元,现金配发率达99.64%,且连续5年採取现金配息政策,股利配发率超过七成水准。
劳动部14日发布2024年第2次人力需求调查,预计7月底较4月底人力需求净增6万人,其中服务业部门增3.5万人、工业部增2.6万人、制造业增2.2万人。统计处长梅家媛表示,受惠新兴科技应用商机扩增,支撑产业链人力需求,以及民间消费动能增长,加上暑期为旅游餐饮旺季,整体人力需求较去年年同期略升。
劳动部劳动力发展署桃竹苗分署长期深耕辖区办理各项职业训练,为失业及在职劳工培养就业技能,也为企业提供优质劳动力,办训品质连续第8度荣获劳动部「人才发展品质管理系统 (TTQS)」评核金牌肯定,该分署未来也会持续结合产官学研劳资源,扩大办训容量并提升训练品质,成为桃竹苗最值得信赖的就业安全服务平台。
在金融和流通事业双引擎带动之下,统振(6170)第一季营运写佳绩。统振3月合併营收为2.45亿元,月成长14.18%,年成长37.52%,累计第一季合併营收为7亿元,较去年同期成长28.83%。除了台湾之外,统振看好日本移工商机,计画将触角延伸到日本。
统振(6170)3月合併营收为2.45亿元,月成长14.18%、年成长37.52%,累计2024年第一季合併营收为7亿元,年成长28.83%。统振瞄准移工市场蓬勃,拟规画将匯款业务延伸到日本,目前正在进行研调阶段。
少子化和新世代价值观的改变,服务业面临大缺工挑战。劳动部2024年第一季人力需求调查显示,旅宿业及餐饮业为前三大人才需求缺口。面对人才保卫战,国泰饭店观光事业採取「对内多元培育、对外开拓布局」策略,并欢迎壮世代重返职场。
劳动部27日发布的第二季人力需求调查,今天第二季人力需求达5万2948人,制造业达1万9778人最多,但仍较去年同期减少,住宿及餐饮业等内需服务业则人力需求畅旺,需求达6584人,为2007年以来次高,增加人力主因首次为「长期缺工」(38.16%)其次为「公司营运扩增或多角化经营」(36.64%)。
主计总处23日公布「112年人力运用调查」指出,我国非典型就业人数,今年升至80.6万人,为四年来首度升破80万,主因疫后復甦带动服务业的部分工时人力需求。调查也显示,曾遇有工作机会却未就业的这个失业族群里,高达六成是因为「待遇不符期望」,这一比率也创四年来最高。
劳动部14日公布最新人力需求调查,企业预估明年第一季将较今年第四季净增约4.9万人,其中,除了制造业需求创七年同期新低外,包括营建工程业、住宿及餐饮业、医疗保健及社会工作服务业、艺术娱乐及休閒服务业皆是歷年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