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储碳的搜寻结果,共14笔
农业部水产试验所本年度以「草匯蓝碳、藻护健康」为主题,参加「2025台湾国际渔业科技展」,藉以介绍水试所在海草復育及碳匯、繁养殖技术、高效省工移植技术、模组化种植材料及农机具,以及藻类繁养殖技术、新颖加值应用、海藻添加饲料用以减少家畜温室气体排放的科研成果展示及推广宣导。
台湾大携手产官学界,启动全球首创的「台湾大蓝碳 红树林復育计画」,选定台南台江国家公园2.7公顷閒置鱼塭,转型为融合生态保育与科学研究的蓝碳復育示范基地。
《今周刊》2021年启动「还海行动」,计画迈入第5年,2025年《今周刊》宣布,将启动1万瓶海草復育计画,号召企业、社会大眾在澎湖海床种下「蓝碳种子」。这次「还海行动2025」与台大生命科学院渔业科学研究所合作,建置海草培育系统,在校园打造復育基地。同时,行动计画也与苹果剧团合作,将展开全台校园、社区巡演,将海洋生态保护向下扎根。
近年各国都戮力减碳,对企业来说,买碳权来抵换排放量,似乎比更换设备、调整制程来得轻松。特别是以自然为基础的碳权专案,大多以植树、增加土壤储碳能力、復育环境为主。这些方式似乎能及时减轻企业的碳排放压力,又能照顾自然环境,是个双赢的好策略。
过去造访生医企业时,曾提醒业者在天然物萃取及农业残余再利用时,要留意农药残留问题。农作物为了卖相,常过量喷洒农药,造成农药残留。人若健康就不易生病,不需吃药,反观植物成长需农药,显示植体不健康。是何因素造成植体不健康,造成病虫害?主要是植株生长的环境已被破坏。化肥及农药暨除草剂的过量施用,造成土壤中残留很多磷酸盐及有机磷剂,沉淀或螯合固化钙、硅及微量元素等难为根部所吸收,使得植物缺乏生长所需的元素及微量元素。钙硅的不足,造成植物细胞壁太弱,让病毒容易侵入进而繁殖产生发酵,发酵产生味道,引来昆虫,遂衍生后续的病虫害。另外昆虫只能消化吸收如葡萄糖及胺基酸等简单分子,因此将光合作用产生的葡萄糖转化为多醣类与吸收氮肥转化的氨基酸快速转化为蛋白质,让昆虫减少食物来源,也可减少虫害。这些转化也都需要微量元素当触媒。因而植物要健康生长,必须要提供充分的钙硅及微量元素。森林最具储碳的功能,然而为从未被施肥、浇水、及除病虫的孤儿。在碳权高涨的今天,应将碳权视为具产值的产品,对林木加以健康经营管理,让碳储功能最大化。
中信金控积极支持澎湖渔业生物研究中心建置潮间带海草復育种原库,3日由中国信托金控企业永续委员会召集人刘长春与独立董事杨声勇、许文彦、季崇慧,及中信金控幕僚长暨发言人高丽雪前进澎湖港子海草復育区,与当地社区民眾一同种下1500株卵叶盐草、单脉二药草及甘草,并流放5万尾远海梭子蟹苗。
中信金控积极关注永续议题,支持澎湖渔业生物研究中心建置潮间带海草復育种原库,3日由中信金控企业永续委员会召集人刘长春与独立董事杨声勇、许文彦、季崇慧,及中信金控幕僚长暨发言人高丽雪前进澎湖港子海草復育区,与当地社区民眾一同种下1,500株卵叶盐草、单脉二药草及甘草,并流放5万尾远海梭子蟹苗,以实际行动响应联合国永续发展目标(SDGs)第14项「永续海洋与保育」。
中国信托金控积极关注永续议题,支持澎湖渔业生物研究中心建置潮间带海草復育种原库,3日由中国信托金控企业永续委员会召集人刘长春与独立董事杨声勇、许文彦、季崇慧,以及中信金控幕僚长暨发言人高丽雪前进澎湖港子海草復育区,与当地社区民眾一同种下1,500株卵叶盐草、单脉二药草及甘草,并流放5万尾远海梭子蟹苗,以实际行动响应联合国永续发展目标第14项「永续海洋与保育」。
永丰余(1907)14日召开法说会,期间受益于台湾和越南工纸需求回暖,第一季合併营业利益为1.93亿元,获利与去年同期相比已由平转盈。
海草是唯一能在海水中生存的开花植物,他们能吸收二氧化碳行光合作用,有趣的是,海草的捕碳速度比热带雨林快35倍,还有储碳与固碳的作用,因此近期有百名日本志工尝试在沿海地区培育鳗草植被,希望能藉由源头维护洋栖地。
由海洋委员会所办理的「海洋巡迴教育」已经迈入第三年,2024年首站停泊在屏东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从4月3日起为期五天。之前大型互动式海洋教具广获好评,今年再隆重推出崭新一款,累积已达七套海洋教具,适逢儿童节假期全系列出动,让来访的游客从游戏中获取满满的海洋知识。
欧盟研究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6日表示,今年2月是全球有史以来最热的2月,近12个月内已连续第9个月出现史无前例的高温纪录。世界气象组织(WMO)进一步指出,无论单日或月均温,美洲、非洲东南部、东南亚及欧洲各地2月气温皆已突破高温纪录。
虽说该是春回大地的季节,近来天气依旧是乍暖还寒、捉摸不定,很难不令人联想是否与气候变迁有关。
台东的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包含5个国家级重要溼地以及1个地方级重要溼地,具有着净化水质、储碳、营造生物栖地以及气候调适等功能。环保局提醒,人工溼地属于污水处理设施,不建议进行亲水游憩,呼吁民眾秉持「不惊吓、不引诱、不破坏、不捕捉、不追逐」等原则,减少对溼地生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