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全球科技类股的搜寻结果,共15笔
市场虽对AI泡沫及资金过度集中于科技板块存有疑虑,但外银普遍认为,科技类股仍是长期成长的核心动能。外银指出,从前瞻本益成长比(PEG)来看,目前科技股并不昂贵,加上领先科技业者之间的併购活动热络,将有助提振市场信心、支持更广泛科技产业的前景;渣打银行则表示,全球企业的投资布局多聚焦于科技创新与晶片供应链的成长动能,显示科技与半导体仍是全球资金配置中相对稳健的板块。
全球AI龙头辉达将于美国时间26日公布最新一季财报,随股价站回DeepSeek衝击前位阶,印证摩根士丹利证券先前高呼「逢回快买进」策略正确,瑞银证券、凯基投顾等于辉达财报前加入战局,携手建议旗下客户偏多看待(Stay Bullish),同步给予「买进」投资评等,也将带动台系供应链士气。
全球AI龙头辉达将于美国时间26日公布最新一季财报,随股价站回DeepSeek衝击前位阶,印证摩根士丹利证券先前高呼「逢回快买进」策略正确,瑞银证券、凯基投顾等于辉达财报前加入战局,携手建议旗下客户偏多看待(Stay Bullish),同步给予「买进」投资评等,也将带动台系供应链士气。
AI趋势带动全球科技类股屡创新高,即使遭遇短线乱流,股价也能迅速回弹。根据野村投信与将来银行最新完成近6,000人的网路调查,超过97%投资人认同AI将大幅改变工作与生活,且92%认为AI科技仍将是未来中长期投资的主流趋势,对下半年AI投资仍抱持高度乐观正向看法,投资方式更加务实稳健。
AI趋势带动全球科技类股屡创新高,即使遭遇短线乱流,股价也能迅速回弹,表现吸睛。野村投信与将来银行最新完成近六千人的网路调查,超过97%的投资人认同AI将大幅改变工作与生活,且92%认为AI科技仍将是未来中长期投资的主流趋势;在投资方式上,超过47.1%打算採用定时定额长期布局,近四成的受访者更打算抓紧时机逢低加码投资。显示即使经歷近期市场的大幅修正,投资人对下半年的AI投资,仍抱持高度乐观正向的看法,投资方式也更加务实稳健。
在人工智慧AI龙头NVIDIA的加持下,韩国SK海力士的股价,在这一两年翻倍成长,每股从2023年7.5万韩元起算,到2024年6月底已高达23.65万韩元。不过,经过过去1个多月的下修,SK海力士的累计跌幅已有26%。
日股不断刷新歷史,无论日经或东证指数屡屡创新高,以10日日经指数来看,收涨251.82点,近逼42000点大关(41831.99点),美联社报导,对比过去一年来,涨幅近30%,且过去3个月涨幅也有5%;至于东证股价指数则是涨13.65点,来到2909.20点。一连串的涨势,市场认为「日圆狂贬是其中一个助力」。而投资人纷纷闻到投资价值,进入交易市场,其中00949自挂牌以来仅两周时间已增加七千多受益人,交易日均量达2万张以上。
随着日本推出全新纸钞,一波新的售票机、自动贩卖机、食券机、自助结帐设备,以及新钞支付系统的改造和金融机构ATM升级的潮流正迅速展开。此次换机潮预计将持续两年以上。第一金投信指出,日圆新钞的更换带来了潜在的新商机,并且在换钞启动之际,日股也在挑战新高。日本经济和东证经过3月份的盘整期后,重新进入上升阶段,受到全球科技类股上涨以及日圆走贬的激励,即使市场预期日本央行可能在7月底再度升息,日股仍持续走高,投资热情不减。
彭博社表示,一直走高的日本东证指数(TOPIX),4日又超过泡沫经济时代的高点,持续重写歷史。
近期美股频创新高,以科技股为主的美国NASDAQ指数,已经是连续7天创下歷史新高纪录,今年来已创新高20次。
近期美股频创新高,以科技股为主的美国NASDAQ指数连续7天刷新歷史纪录,今年以来已创新高20次。受此带动,台股主动型科技基金的绩效也随之水涨船高。根据统计,27檔台股科技基金近一周平均绩效达到4.4%,其中群益创新科技基金以7.52%的最佳表现夺冠,其次是富邦科技和安联台湾科技基金,均有6%以上的优异表现。市场法人表示,受益于科技产业的强势表现,国内科技基金有望继续受惠,台股科技基金后市看好。
上周台股ETF报酬率前五名中,有三檔以「半导体」为名,包括国泰费城半导体(00830)、富邦台湾半导体(00892)和兆丰洲际半导体(00911)。另外两檔中信小资高价30(00894)和统一FANG+(00757)的主要成分股也与AI有高度关联性。
全球股市2024年依旧延续AI主轴,辉达创办人黄仁勋揭示「AI地图」,在全球刮起一阵「辉黄」概念旋风。但股市涨多,选股难度增加,投资人可以透过定期定额布局绩优基金搭上AI长线多头列车。
2024年全球股市依旧延续AI主轴,辉达创办人黄仁勋揭示「AI地图」,掀起一阵「辉黄」概念旋风。然而,股市涨幅已大,选股难度也增加,稳健投资人可透过定期定额方式布局绩优基金,搭上AI长线多头列车。
各式电动新车款陆续上市,投信法人预估,市场预测2023年电动车销售量,有机会上衝至1,332万台,较2022年成长率达30%以上,成长的主力,主要仍来自美国、大陆及欧洲的德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