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决策圈的搜寻结果,共141笔
民进党在726、823大罢免失利后,党内权力版图悄然生变?近日传出有「小英女孩」之称的吴音寧空降接任台肥董事长,而正国会领袖、外交部长林佳龙也高调力挺欲角逐高雄市长提名的林岱桦,港媒评论认为,民进党派系暗潮再起。
2025年10月初,欧洲太空总署(ESA)Sentinel-2公布新一波卫星影像。这些影像当中显示,位于上海长江口一带的解放军海军多艘大型两栖作战舰艇密集同框,至少两艘075型两栖攻击舰、一艘071型船坞登陆舰,以及备受瞩目的076型「四川舰」。
《华尔街日报》指出,美国总统川普在首个总统任期内,摒弃美国沿袭数十载的与中国交往政策,然而他如今已准备好与中方恢復互动,重启柯林顿到欧巴马等几位美国前总统时期,所秉持的对华接触策略。但差别在于,川普正以自己的方式行事,推倒旧格局、重塑美中关系。
美国总统川普不断设法解决俄乌衝突,但俄罗斯总统普丁祭出「拖」字诀,以致停火迟迟无法达成。而川普30日在南韩釜山和中国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峰会后说,他同意就乌克兰问题和习近平合作。
2025年10月26日,美国海军核动力航母「尼米兹号」(USS Nimitz, CVN-68)在南海进行例行训练任务时,短短半小时内先后失去两架军用飞机,MH-60R「海鹰」直升机,另外一架为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
美国《时代》杂志23日刊登一篇智库学者的分析文,将总统赖清德称为「鲁莽的领导人」。对此,前立委郭正亮认为,这篇文章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美国的主流意见,抗中保台走到死路,并认为这位学者是最爱台湾的,「他在救我们!」
美国对俄态度出现明显转折。面对克里姆林宫持续在乌克兰施压,美国总统川普近期罕见展现强硬立场,引发外界解读普丁过去操控白宫的招数恐不再奏效。
一支现代化军队的战力,不仅仰赖足够且充裕的军费以及先进的装备,更取决于指挥链与协同架构。就在中共四中全会召开前,许多国际媒体相继报导,多位解放军高阶将领遭免职。这些将领恰好覆盖解放军现代联合作战的全部要害,包括联指、战区、火箭军、海陆政工与武警。
国民党主席选举落幕,前立委郑丽文成为国民党史上第二位女性党魁。蓝营内部建议,郑丽文应该及早备战,尽快拜访准备参与2026地方县市首长的参选人,广纳其他竞选团队的优秀人才;另有不具名蓝委认为,郑丽文虽获得6万多票,但这是少数中的少数人,建议郑丽文组创沟通平台,纳入地方县市首长与立院党团推派人选,在未来决策时,可以一起沟通国民党重大政见的方向,避免分歧。
国民党主席选举由前立委郑丽文胜出,不过,郑丽文较无党务经验,选前她就表达过将来一定是採集体领导,预期将会邀请此次主席选举的竞争对手共商决策;至于党中央班底或将採用前主席洪秀柱及吴敦义时期有丰富经验的人马。
美国财政部长班森特(Scott Bessent)昨(15)日批评中国大陆贸易谈判代表李成钢8月访问美国是「不请自来」,当时他「言行失控」、自以为「战狼」,威胁要让全球陷入混乱;班森特也强调,美国不会因为股市动盪就不对中国採取强硬措施。
美中贸易战再度升温,北京此番下重手祭出稀土管制,外媒分析,大陆押注美国总统川普对股市的执着,此将成为美国的致命弱点。
在与华府的贸易对峙中,北京似乎找到了美国的弱点——川普总统对股市的执念。
综观赖清德总统双十国庆谈话,在两岸与外交部分,透露国际局势如何影响国内政局变化。首先,在两岸部分一共提了台湾53次,中华民国4次;对中国大陆并没有如去年国庆与就职典礼强调之「互不隶属」,也未再提「祖国说」。相关国安人士认为,两岸互不隶属已成为共识,因此不需再提。
美国前国安顾问约翰.波顿(John Bolton)24日在《国会山庄报》(The Hill)投书指出,川普政府传出暂停约四亿美元对台军事援助,恐让台湾沦为美中谈判筹码。对此,旅美教授翁履中25日转述这篇文章并警告,波顿虽与川普早已决裂,但对华府决策圈的观察不可轻忽,台湾必须意识到美国防卫承诺并非绝对可靠。
旺旺中时媒体集团20日举办首场国民党主席大辩论,首段环节为理念表述。党主席候选人郑丽文强调,国民党肩负捍卫《中华民国宪法》,因此她参选党主席,希望「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开创两岸和平百年基业」。郑丽文也承诺,自己会是无私的党主席,凝聚在野大联盟,下架赖清德总统,让两岸远离战火。
日本央行(日银)19日决议维持利率不变,但决定开始出售手中持有的风险资产,这意味该央行在逐步退出大规模刺激计画又迈出一步。
中国国民党,一个走过百三十余年风雨的开国政党,却连续3次在总统大选落败。握有国会过半席次,却遭逢罢免狂潮。国民党为何屡陷争议,难获青年世代认同?为何能成功选上地方首长、立委、议员,却无法同步拉抬政党支持,重返中央执政?这个问题,或许比谁当主席更重要。
中国国民党,一个走过百三十余年风雨的开国政党,却连续3次在总统大选落败。握有国会过半席次,却遭逢罢免狂潮。国民党为何屡陷争议,难以获青年世代认同?为何能成功选上地方首长、立委议员,却无法同步拉抬政党支持,重返中央执政?这个问题的解答,或许比谁当主席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