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海洋保护区的搜寻结果,共45笔
海洋委员会海洋保育署16日与国家灾害防救科技中心(NCDR)签署「海洋保育与灾防预警合作备忘录」,以韧性海洋为核心,共同建立海洋保育与气候变迁风险预警机制,运用遥测、大数据与数值模拟技术,强化海洋环境变化监测,减缓气候变迁对生态衝击,打造健康韧性海洋。
渔业署回应绿色和平组织提出「渔业活动导致珊瑚衰退,渔业管理纳入海洋保护区规划」诉求,影响浅海珊瑚(礁)海域环境影响因素包括气候变迁海水温度升高、人为活动及开发行为等。渔业署3日强调,近年小琉球游客量已超过建议环境承载量,且小琉球海域自102年起依渔业法相关规定,3浬内海域已禁止网具类渔船作业,澎湖县政府102年已公告南方四岛底刺网禁渔区,渔业署表示,尚不宜片面认定渔业活动为影响浅海珊瑚(礁)主要因素。
台湾珊瑚正在衰退!环团实际调查发现,因频繁渔业活动,小琉球及澎湖南方四岛珊瑚处于颓败中,多处珊瑚礁都被藻类大量覆盖,甚至澎湖知名潜点「紫色薰衣草森林」,昔日珊瑚群紫色花海,如今只剩白色骨骼残骸,一片死寂。
绿色和平指出,根据统计,小琉球海洋保护区去年出现291件违规捕捞、採集等行为,却一件都没结案,南方四岛国家公园抓到逾百件违规,不到一半被处分,环团呼吁强化对违规渔船执法及监控,专家则建议参考夏威夷经验,保护能促进珊瑚生长的草食类鱼种,才不会让海洋保护区沦为空壳。
台湾珊瑚正逐渐衰退!环团实际调查发现,被画设为「海洋保护区」的小琉球及澎湖南方四岛竟有多处珊瑚礁被大量藻类覆盖,甚至死亡,例如澎湖知名潜点「紫色薰衣草森林」就只剩白色骨骼残骸,其中渔船在小琉球活动程度最高,对当地珊瑚造成不小压力,而澎湖南方四岛部分禁渔区的渔船活动数值偏高,显示执法不力,示警3地海域缺乏有效渔业管理、执法困难,造成渔业资源枯竭、珊瑚生态持续衰退,面临渔业、观光与生态三输的巨大挑战。
海委会主委管碧玲近日表示,「中国进入台湾管辖海域的行为多为骚扰,而不是执法;执法权牢牢掌握在台方手中」;「大陆越界渔船甚至被发现毒鱼、破坏栖息地等行为」;希望能与大陆共同合作应对金门、马祖等地海洋废弃物治理问题。陈斌华表示,海峡两岸都是中国的领土,大陆海警在相关海域执法巡查是合法正当之举,大陆方面一向高度重视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海洋委员会15日在高雄举办「2025海洋环境管理国际交流研讨会」,吸引来自美国、法国、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及印度等9国47位国际专家,以及美国环保署、美国海岸防卫队、日本海上灾害防治中心等重要机构代表,超过300人与会。会中并见证台湾与印尼哈比比中心签署合作备忘录,象徵「印太海废治理合作平台」首份国际合作文件,成为海委会成立以来国际合作的重要里程碑。
东沙海域连续2天遭大陆公务与民间船舶袭扰。11日清晨大陆海警「3101」船逼近我东沙岛管辖海域,海巡署调派「台南舰」併航监控,迫使对方12日下午转向离去;未料,12日晚间,又有中国「粤惠来渔04887」渔船闯入东沙东方11.6浬水域,并布放小舟企图作业,海巡深夜强势登检,查扣小舟并将母船驱离。海巡署表示,已于13日全面清空海域中的越界船只,持续维持高强度警戒与执法强度。
东沙海域连续两天遭大陆公务与民间船舶袭扰。11日清晨大陆海警「3101」船逼近我东沙岛管辖海域,海巡署调派「台南舰」併航监控,迫使对方12日下午转向离去;未料同日晚间,又有中国「粤惠来渔04887」渔船闯入东沙东方11.6浬水域,并布放小舟企图作业,海巡深夜强势登检,查扣小舟并将母船驱离。海巡署表示,已于13日全面清空海域中越界船只,持续维持高强度警戒与执法强度
陆海警船再次企图闯入我国海域,被海巡署发现后驱离;海巡署东南沙分署东沙指挥部于9月11日清晨侦获一艘大陆海警船,航向我国东沙岛东北方28浬处海域,即将进入我方管辖水域,海巡署立即指挥「台南舰」前往处置,全程併航监控。该舰船于12日下午2时39分转向北方,航离东沙限制水域。
为呼应《海洋保育法》全面施行及全球「30×30」生物多样性目标,海委会海洋保育署日前举办「海洋保护区国际实务与在地实践能力建构工作坊」,专门委员许进隆特别带领国内外专家蒞临金门进行访视与交流,了解当地海域渔业活动现况及保育挑战。
海洋保育法于7月1日正式施行后,海洋委员会海洋保育署11日发行首部台湾海洋保护区制度专书《与海共生I:海洋保护区之理念与制度》,系统梳理海洋保护区制度演进、国际趋势与国内管理法制架构,作为推动我国海洋保护区政策的重要知识工具。
海洋委员会5日公布「114年度第三届海洋保育贡献楷模奖」名单,共有5组团体与5位个人获奖,涵盖学术界、社区、渔会、NGO、社会企业及国小等多元领域,展现台湾民间对海洋保育的行动实力。主委管碧玲强调,这批得奖者将为7月即将施行的《海洋保育法》奠定厚实社会基础,并于2025国家海洋政策白皮书发布会中接受颁奖肯定。
海巡署台中舰、巡护九号3日执行东沙海域巡弋任务时,发现「粤深汕渔11366」大陆籍渔船违法进入我国东沙海域,台中舰立即以水炮强势将「粤」船驱离出我国水域,海巡署表示,目前已无任何越界的大陆船舶。
2025年亚太经济合作(APEC)海洋部长会议(AOMM)于4月30日至5月1日在韩国釜山举行,这是2014年后首次重启的海洋相关部长会议,也是我国海洋委员会成立以来首次参与的APEC专业部长会议,19个亚太经济体海洋政策高层,探讨气候变迁下全球海洋的未来,海洋委员会主任委员管碧玲率团出席,全程以英文发言,展现台湾的国际专业与立场。
海洋委员会海洋保育署为因应保育业需求,现正招募5名海洋保育巡查员,工作地点分别是云嘉、台东(含兰屿)及澎湖等地的海洋保育站,即日起至今年2月6日止受理邮寄报名,起薪为3万7800元。
2022年海洋探测船「鹦鹉螺号」(E/V Nautilus)在夏威夷群岛北部进行深海探勘时,意外在太平洋海底发现神秘的「黄砖路」,乍看之下就像是通往奇幻世界的道路,影片发布在YouTube上后引起广泛关注。
全球充斥着海洋非法捕捞问题,导致鱼类资源严重损失,因此菲律宾八打雁省自2014年实施海洋保护区(MPA)及季节性禁渔措施;另外,东帝汶阿陶罗岛2015年也与保护国际组织密切合作,携手建立海洋保护区,经过多年的努力,无论是海洋生态还是居民生计,皆大大改善。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6届缔约方大会(CBD COP16)今年于哥伦比亚展开,台达长期关注气候变迁并已将生物多样性纳入永续策略,本届透过基金会取得CBD COP16观察员的资格,于当地举办四场活动,包含在谈判区主办两场与珊瑚復育相关的周边会议,并受邀参与一场绿建筑与生物多样性的周边会议,另外也在展位区展出珊瑚復育成果,累积共有超过百位国际级气候领袖与会,获得热烈迴响。今(4)日举行返台成果发表会,协助台湾掌握国际气候重点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