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涉华问题的搜寻结果,共06笔
大陆外交部5日召开例行记者会,被问到外交部长林佳龙传出率经贸考察团访问菲律宾一事,菲律宾国防部长铁欧多洛表示中方不应将自身红线强加于菲方等发言,大陆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回应,中方已就菲律宾纵容台湾外事部门负责人访问菲律宾表明严正立场,强调菲方在涉台问题上不断採取错误挑衅言行,严重违反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在涉台问题上所作承诺。
大陆外交部1日公告,声称一段时间以来,菲律宾个别反华政客出于一己私利,在涉华问题上採取了一系列恶意言行,损害中国大陆利益,破坏中菲关系,大陆政府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决心坚定不移。中方决定,对在涉华问题上表现恶劣的菲律宾前参议员实施制裁,禁止其入境大陆和香港、澳门。
自川普再次上台以来,中美关系从日内瓦关税休战到针对中国留学生的签证限制升级,博弈已从经贸领域外溢至教育和科技,并迫使第三国在中美间做出战略选择。在此背景下,各国策略可分为三类:限制对华合作、保持战略中立和奉行机会主义。日本、韩国和欧盟选择有限合作,在科技与安全等特定领域与美国加强协作,同时维持对华经济联繫。日本在四方安全对话(QUAD)和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框架下,深化美澳印安全合作,但作为中国主要贸易伙伴,避免完全倒向美国。韩国在美韩同盟下支持对华半导体出口限制,但与中国保持汽车和消费品贸易。欧盟透过《欧洲晶片法案》实施对华供应链的去风险,同时寻求重启《欧盟-中国全面投资协定》以保留经济合作空间。在涉华问题上,这些国家选择与川普政府维持战略协同,同时认识到完全服从川普政府会导致自身的短期与长期利益受损,因此选择有限的对华合作来维护战略灵活性。
在积极投入支持川普的竞选活动并成功帮助川普重返白宫后,美国科技实业家马斯克(Elon Musk)的政治影响力高涨。马斯克与中国政府的关系引发外界对其未来在美中关系中可能发挥的作用的讨论,有些甚至猜想他可能会成为中国所希望的下一个「季辛吉」。美国之音14日刊出评论文章,分析马斯克是否会像美国前国务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一样促进美中关系,特别是美中科技关系的发展。
欧洲议会通过了两项针对中国的报告。这些报告是在2024年2月28日,在法国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举行的全体会议上通过的。在「共同外交安全政策」(CFSP)的投票中,共有546位代表出席,其中338票赞成、86票反对、122票弃权。而在「共同安全防御政策」(CSDP)的投票中,共有537人出席,获得了350票通过。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7日上午11时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欧盟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执委会主席范德赖恩。这将是2019年以来,欧盟领袖首次和习近平面对面会谈,这次会议预料聚焦反补贴等贸易事务、俄乌战争、以哈战争、中东问题和台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