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用餐顺序的搜寻结果,共15笔
全台有200多万名糖尿病患者。减重医师萧捷健表示,研究发现,发病4年以内的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细胞还没有被「油死」之前,只要能减重,清掉内臟脂肪,有机会让胰臟功能恢復正常,逆转糖尿病,其中并发现,减重超过15公斤的患者,高达86%成功逆转糖尿病。
健康的减重离不开正确的饮食,医师梁程超过去曾有四高问题,除了中度脂肪肝外,还有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他靠着半醣饮食法,把精致碳水分量减半,蔬菜与蛋白质分量加倍,成功减重18公斤。而他的早餐,一定会有水、无糖豆浆与黑咖啡。
有些糖尿病患者即使控制饮食,也规律运动,血糖依旧控制不佳。基因医师张家铭提醒,这可能忽略「吃的顺序」这项关键,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若先吃蔬菜与蛋白质,最后再吃碳水化合物,餐后2小时,血糖曲线面积下降可以高达73%,这种吃法不仅不用挨饿,临床实验中,甚至能媲美降血糖药物。
告别肥胖!享瘦有感不走冤枉路
冷冷的天气,啃个热馒头好对味。不过,营养医学专家洪泰雄表示,若要吃馒头等高碳水化合物,应先吃水煮蛋等蛋白质当第一层保护膜,再依序吃蔬菜、水果,简简单单的进食顺序,能形成三重保护膜,避免血糖一早就暴衝,具有稳定血糖、抗氧化、抗发炎功效,并能降低罹患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糖尿病患者透过饮食有助改善病况。营养医学专家洪泰雄分享他的一位朋友,透过先吃肉、蛋等蛋白质的用餐顺序,成功将糖化血色素从9%,降到近乎正常值的5.7%,降幅近3成7,并指这可能是因蛋白质和脂肪比碳水化合物消化得慢,降低葡萄糖进入血液的机会,胰岛素负担减轻,餐后血糖也就更稳定。
越多研究发现,饮食顺序关系着血糖波动。前台大医师苍蓝鸽实测,发现吃同样份量的定食,进食顺序若是先吃饭再吃肉与菜,餐后半个多小时,血糖即从餐前80mg/Dl,狂飙1.28倍到183mg/Dl,2个小时后再降回原点,「超虐胰臟的」;若顺序改成先吃菜、肉再吃饭,饭后血糖最高只到134 mg/Dl,血糖相对平稳,且饱足感可维持至4、5个小时,都不会想再吃东西。
一名40岁女性糖尿病患者,儘管她积极服用药物去控制病情,但药物却越加越多,每天需吃多达7颗控制血糖的药物。后来求诊时,医师就点出,仅靠药物而不调整饮食是不足的,应搭配饮食调整,才能更好地控制血糖。结果4个月内女子的糖化血色素就降至正常范围,血糖药的用量也减少到只剩2颗,体重及三酸甘油酯更有显着的下降,成效惊人。
水果营养丰富,但如何正确吃可说大有学问。对此,营养师张益尧分享吃水果不怕胖的4秘诀,包括每餐最多1个拳头、减少当餐淀粉食物、晚上不要吃,以及饭后再食用。其中他提到,水果最好于饭后30分钟再吃,以减缓血糖上升速度,有助于体重控制。
胰岛素有助血糖控制较为良好,而糖尿病患者经常伴随胰岛素阻抗的问题。新陈代谢科医师洪建德在个人脸书分享一名高血糖个案,其饭后血糖值151,但在吃了一片苹果后竟飙到285,这代表患者胰岛素分泌已经非常力竭,以及胰岛素阻抗相当高,所以吃了一点点热量的食物,就导致如此结果。他并分享6招减少胰岛素阻抗,其中提到,用餐顺序应先吃蛋白质类,且吃得越慢所用掉的胰岛素就越小。
不少人都有经歷过,吃饱后就开始昏昏欲睡,或精神不集中的情况,到底该如何解决?对此,家医科医师李唐越提供3招,分别是调整用餐顺序、注意份量及改吃原型淀粉,都有助于保持血糖稳定,从而改善「饱困」的现象。
现代人多有肠胃不适的问题,不少人更深受反覆胃溃疡或胃食道逆流所扰,不妨检视一下用餐顺序,稍微调整或许就能带来正面结果。对此,营养师高敏敏指出,正确的进食顺序应先吃蛋白质让胃酸能分解消化,再吃蔬菜帮助肠胃蠕动,淀粉则放在最后吃,以免刺激胃酸分泌。
不同食物对人体血糖上升速度及程度有不同影响,台湾营养基金会董事吴映蓉表示,日前公司举办感恩餐会,吃完餐点血糖上升很正常,不过她在餐后喝了半杯酸梅汤,血糖竟一路飙到211mg/dL,提醒民眾要特别留意这些偏酸的饮料,不知不觉就喝下更多糖。
被自己的健检报告吓到,大同大学电机系主任杨祝寿靠骑单车,短短一个半月甩肉10公斤,整个人瘦了一圈,被学生亏「瘦(寿)主任」。杨祝寿分享,当他发现一切还有救的时候,决定力行减重计划,饮食控制加上努力运动,连身体年龄都一口气少了6岁。
天气渐凉,又到了火锅大军来袭时刻,民眾都想去吃热呼呼的锅物,到底怎么吃火锅才能吃得开心又不会造成身体负担呢?中国医药大学附设云林县北港妈祖医院营养师12日提供几个技巧与大家分享,除了慎选食材、汤头,还要注意「用餐顺序」,建议先吃蔬菜、豆腐,可产生饱足感,避免吃进过多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