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寻结果

以下是含有经导管的搜寻结果,共19

  • 北医偕枋寮医院 推「TAVI绿色通道」

    北医偕枋寮医院 推「TAVI绿色通道」

     心血管疾病为高龄长者需关注议题,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心臟内科专任主治医师萧成仪指出,长者透过微创心臟瓣膜置换,能够大幅降低手术风险与负担;此外,北医附医也与屏东枋寮医院携手建立「TAVI绿色通道」,减少因距离延误就医状况发生,实现医疗平权。

  • 「心血保卫站」防心臟病 守护国人健康

    「心血保卫站」防心臟病 守护国人健康

     台湾每年超过5.6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旺旺中时媒体集团为协助大眾强化健康观念,11日在台大医院国际会议中心举办「预防医学 心血保卫站plus」医学讲座,邀请多位专家到场,分享丰富卫教资讯,提醒民眾预防胜于治疗,一同守护国人健康,现场迴响热烈。

  • 感染性主动脉瘤致死率高 林口长庚新研究曝救命关键

    感染性主动脉瘤致死率高 林口长庚新研究曝救命关键

    感染性原发主动脉瘤是一种相对少见,但致死率极高的重大血管疾病,临床治疗趋势倾向血管内微创修补。林口长庚医院最新研究指出,「开放手术」初期风险略高,但长期存活率均优于其他方式,应作为适当患者的首选治疗。此研究成为亚洲第一篇针对感染性主动脉瘤治疗与预后进行长期追踪的代表性研究,今年7月刊登于《欧洲心臟学会期刊》。

  • 心臟装第二个瓣膜?「瓣中瓣」技术 助7旬患者重获新生

    心臟装第二个瓣膜?「瓣中瓣」技术 助7旬患者重获新生

    主动脉瓣膜狭窄好发于老年人,传统外科手术需开胸,部分病人恐难以负荷。振兴医院领先全台发展经导管瓣膜置换手术(TAVI),近日更受邀至亚洲大学附属医院指导,为一位体况不宜再次开刀的7旬患者,透过导管植入第二个瓣膜,帮助患者重获新生。

  • 创新「导管瓣膜置换」 引领台湾医疗

    创新「导管瓣膜置换」 引领台湾医疗

     振兴医院自2010年第一间复合式手术室建成后,更于2013年完成首例「经导管瓣膜置换手术」,振兴医院副院长殷伟贤表示,导管装瓣膜这项技术,近20年才出现,2002年法国完成全球首例,震惊全球心臟医学界,魏峥院长赴美交流时,敏锐察觉这是值得发展的领域,积极引进并开创,至今已完成1300多例,领先全台,且不断改良创新,致力带给病人更安全、有效率的手术,获得国际高度肯定。

  • 振兴医院「以病人为中心」 心臟内外科齐力

    振兴医院「以病人为中心」 心臟内外科齐力

     振兴医院心臟医学中心自1994年成立,写下许多卓越成就,迄今完成近600例心臟移植、逾1300例经导管瓣膜手术,皆是国内首屈一指,也备受国外推崇肯定。如此优异的成绩背后,蕴含着「以病人为中心」的关怀精神,为了不让病人受苦,心臟外科、内科团队密切合作发挥最大效益,提供最好的技术和最安心的治疗。

  • 蔡衍明赠振兴医院单孔达文西

    蔡衍明赠振兴医院单孔达文西

     振兴医院22日正式启用「达文西单孔手术系统」,由旺旺集团董事长蔡衍明以个人名义捐赠,有别过去多孔机械手臂,仍有3至5个伤口,单孔机械手臂透过单一通道,就可完成手术,因此手术只有1个切口,还能达到几乎无疤痕。

  • 蔡衍明赠振兴医院「单孔达文西」 告别多伤口达微创隐痕

    蔡衍明赠振兴医院「单孔达文西」 告别多伤口达微创隐痕

    振兴医院将正式启用第一台「达文西单孔手术系统」,由旺旺集团董事长蔡衍明以个人名义捐赠,有别过去多孔机械手臂,仍有3至5个伤口,单孔只需一个切口就能完成,还能达到几乎无疤痕。振兴医院也将成立「创新医疗中心」,推动精准医疗、个人化治疗及智慧医疗发展。

  • 喘不过气查出风湿性心臟病 6旬男置换二尖瓣重生

    喘不过气查出风湿性心臟病 6旬男置换二尖瓣重生

    62岁的王先生,因活动时喘不过气、双下肢水肿就医,诊断为严重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由于瓣膜钙化严重,需进行二尖瓣置换手术。长庚医疗团队考量患者长期贫血、有胃溃疡病史,选择「生物瓣膜」,避免机械瓣膜需长期服用抗凝血剂与增加出血风险。置换生物瓣膜至今3年,患者心臟功能改善,未发生出血或栓塞併发症。

  • 业绩稳定成长 杏昌去年EPS达8.08元

     杏昌(1788)受惠洗肾管理和医材设备业绩稳定成长,去年税后纯益3.59亿元,年增3.16%,EPS 8.08元,交出史上第四高佳绩,稳居生技高获利排行榜内。

  • 修復心臟二尖瓣闭锁不全免开胸 微创手术助高龄患者重生

    修復心臟二尖瓣闭锁不全免开胸 微创手术助高龄患者重生

    一名75岁陈太太,长年有高血压及糖尿病问题,近年来开始觉得容易呼吸困难,走几步路就开始喘,还出现全身水肿、肺积水,住院检查后发现心臟有杂音,患有重度二尖瓣闭锁不全。国泰医院团队使用免开胸的微创导管修补手术,成功减少妇人的二尖瓣闭锁不全,目前恢復良好。

  • 微创手术换心瓣膜 伤口小恢復快

    微创手术换心瓣膜 伤口小恢復快

     75岁宋先生,是末期肾衰竭接受常规洗肾的病患,同时有糖尿病、冠状动脉疾病、间质性肺病等共病症,因血压低、下肢水肿、一走路就喘,被诊断出重度主动脉瓣膜狭窄,心臟收缩功能只有一般的人三分之一。医师评估传统瓣膜手术风险过高,执行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术后他的血压渐渐改善、下肢水肿消退,也慢慢恢復行走。

  • 经导管置换主动脉瓣膜风险低

    经导管置换主动脉瓣膜风险低

     主动脉瓣膜狭窄在已开发国家已是常见的心臟瓣膜疾病,为让民眾更加认识此种疾病,《中国时报》首度与亚东医院合办「旺旺中时生活讲堂─健康系列讲座」,1月20日邀请心臟血管内科主任许荣城医师及周边血管中心暨手术室主任黄日新医师,主讲「导管瓣膜的奥妙」,让民眾轻松理解此病症的原因与治疗方式。

  • 8旬妇瓣膜退化致肺水肿 靠「瓣中瓣手术」从卧床到行动自如

    8旬妇瓣膜退化致肺水肿 靠「瓣中瓣手术」从卧床到行动自如

    83岁的张奶奶近期因为肺炎引发呼吸困难、心悸和肺水肿,卧床已经2、3个月,详细检查发现,原来是14年前开刀置换的人工瓣膜,随着时间而老化损坏,需接受高难度的「瓣中瓣」手术,在旧的瓣膜上再植入新的瓣膜。张奶奶原本无法自理生活,术后可以自己洗澡、上菜市场,总算让家人放下悬着的一颗心。

  • 经导管置换主动脉瓣膜 免开胸伤口小

    经导管置换主动脉瓣膜 免开胸伤口小

     主动脉瓣膜狭窄在已开发国家已是常见的心臟瓣膜疾病,为让民眾更加认识此种疾病,中国时报「旺旺中时生活讲堂─健康系列讲座」首度与亚东医院合作,20日邀请心臟血管内科主任许荣城医师及周边血管中心暨手术室主任黄日新医师,主讲「导管瓣膜的奥妙」,让民眾轻松理解此病症的原因与治疗方式。

  • 中国时报与亚东医院合办健康讲座 认识主动脉瓣膜狭窄

    中国时报与亚东医院合办健康讲座 认识主动脉瓣膜狭窄

    中国时报「旺旺中时生活讲堂-健康系列讲座」首度与亚东医院合作,今(20)日上午邀请亚东医院心臟血管内科主任许荣城医师及周边血管中心暨手术室主任黄日新医师,主讲「专家联手解析导管瓣膜的奥妙」,详细说明心臟疾病主动脉瓣膜狭窄及微创治疗手术TAVI。两位医师用词浅显,用语诙谐,让参与民眾能轻松理解。

  • 主动脉瓣膜狭窄 长辈别轻忽

    主动脉瓣膜狭窄 长辈别轻忽

     主动脉瓣膜狭窄常见于老年人口的退化性疾病,新光医院心臟外科医师陈彦仰指出,台湾70岁以上族群每10人就有1人,但不一定要动手术治疗,可透过药物控制,且随着科技进步,发展出经导管瓣膜置换术,不必承受高风险手术,但最重要是制定终身计画让医疗团体做专业评估。

  • BASILICA瓣膜切割术助心衰翁重获心生

     77岁黄先生是长跑健将,8年前接受外科瓣膜置换手术,没想到去年又出现喘、水肿等症状,原来是当时植入的生物瓣膜已经退化损坏,必须再度手术。但术前评估发现黄先生有极高的併发症风险,决定先执行「BASILICA瓣膜切割术」,再进行「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放术」(TAVI),这也是台湾执行这项BASILICA手术的第一例,如今黄先生术后超过1年半,心臟功能和生活品质都有良好的改善。

  • 新光医师开讲 浅谈主动脉瓣狭窄

    新光医师开讲 浅谈主动脉瓣狭窄

     新光医院3日举办「健康达人讲座」,邀请心臟外科医师陈彦仰浅谈主动脉瓣狭窄疾病,他指出主动脉瓣狭窄常见原因就是老化,70岁以上族群每10人就有1人,但不一定要手术,可用药物控制;营养师吴文惠也分享掌握2大原则外食健康吃,医院设计「爱肾小帮手」APP,提供肾友饮食与照护的建议,控制疾病。

回到页首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