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寻结果

以下是含有罢免权的搜寻结果,共281

  • 美国最高法院裁定 川普不能开除联准会理事库克

    美国最高法院裁定 川普不能开除联准会理事库克

    星期三,美国最高法院认定,联准会理事丽莎库克(Lisa Cook)不能因总统的片面意见就被开除。她的去留必须等待明年 1 月再召开辩论庭,到时候川普总统再提交证据说明理由,并与她进行口头辩论。

  • 张亚中:两岸和平 台湾有保障

    张亚中:两岸和平 台湾有保障

     旺旺中时媒体集团举办系列「国民党主席大辩论」,首场辩论20日登场。参选人之一的孙文学校总校长张亚中在「理念表述」环节时表示,美国正在掏空台湾,民进党还採取逃避策略,国民党为了台湾,必须提出一套能创造两岸和平的方法,不能让台湾继续被美国不断掏空。

  • 党主席辩论》张亚中:国民党为台湾必须提出创造两岸和平方法

    党主席辩论》张亚中:国民党为台湾必须提出创造两岸和平方法

    国民党主席将于10月18日举行党主席改选,旺旺中时媒体集团特别举办系列「国民党主席大辩论」,首场辩论会在今(20日)举办,参选人罗智强、郑丽文、张亚中登场交锋。张亚中在第一阶段「理念表述」时表示,面对关税,现在企业生存环境比疫情时期还严重,整个台湾面临困境到底应该如何因应,民进党採取逃和避的策略、国民党闪躲,「我认为这次参选国民党主席,国民党为台湾必须提出一套创造两岸和平的方法,而不要让台湾继续被美国掏空。」

  • 关税越权案 美最高法院11月5日开庭

    关税越权案 美最高法院11月5日开庭

     美国最高法院将于11月5日开庭,就美国总统川普关税越权案举行口头辩论,这场听证会对川普激进的经济议程至关重要。与此同时,川普已请求最高法院,允许他在诉讼审理期罢免联准会(Fed)理事库克(Lisa Cook),以致联准会独立性成为焦点。这两起案件的结果,预计将对美国经济和政策带来重大影响。

  • 只有赖总统还没想清楚

    只有赖总统还没想清楚

     去年11月在本栏作了有关半总统制政体在朝小野大下根本无法运作的分析,我最后以「民主说难不难,多数统治是第一天条,少数统治就不是民主,大家都想清楚,就不怕赖总统想不清楚了」作结。

  • 奔腾思潮》只有赖总统还没想清楚(苏永钦)

    奔腾思潮》只有赖总统还没想清楚(苏永钦)

    去年11月在本栏作了有关半总统制政体在朝小野大下根本无法运作的分析,我最后以「民主说难不难,多数统治是第一天条,少数统治就不是民主,大家都想清楚,就不怕赖总统想不清楚了」作结。不到一年,由民进党立院总召柯建铭赋名,各地青鸟串连的「大罢免」,轰轰烈烈的走到两阶段进行31席立委和一席市长的罢免投票,结果竟是全部不通过!大家只要想想这些选区事实存在的各种差异性,应该会同意,这是台湾人民回应大罢免所做的超越个别选区的「大决定」,以惊艳全球的方式喊出:我们都想清楚了!

  • 中时社论》后罢免时代新政局系列三:民进党彻底反省 赢回民意信任

    中时社论》后罢免时代新政局系列三:民进党彻底反省 赢回民意信任

     大罢免和核三公投的结果底定后,绿营内部再也压不住反思的声音。正在争锋高雄市长提名的林岱桦喊出「民进党什么时候开始检讨,就什么时候重新站起来」,她的党内对手邱议莹也承认,民进党需深刻检讨施政,尤其能源问题,才能再获人民支持。和赖总统同属新潮流的李文忠更直谏,执政者要调整心态,面对少数执政的现实,并再次呼吁组成联合政府。

  • 大罢免后 重回健康的民主正轨

    大罢免后 重回健康的民主正轨

     纷扰长达一年以上的大罢免活动,在歷经726及823的两波投票后终战了,民进党及其配合运作的罢团所推动的31位国民党区域立委及民眾党新竹市长的大罢免案以大失败为结局。但是此案从开始的动机到推动过程对台湾民主发展的伤害,还是应予正视,并从中得到教训,跌倒后重新再爬起,拨乱反正,重回健康的民主正轨。

  • 海纳百川》大罢免后 重回健康的民主正轨(李建荣)

    海纳百川》大罢免后 重回健康的民主正轨(李建荣)

    纷扰长达一年以上的大罢免活动,在歷经726及823的两波投票后终战了,民进党及其配合运作的罢团所推动的31位国民党区域立委及民眾党新竹市长的大罢免案以大失败为结局。但是此案从开始的动机到推动过程对台湾民主发展的伤害,还是应予正视,并从中得到教训,跌倒后重新再爬起,拨乱反正,重回健康的民主正轨。

  • 锁留言没用 沈伯洋脸书仍被灌爆:你选区域立委就不会是最后一次罢免

    锁留言没用 沈伯洋脸书仍被灌爆:你选区域立委就不会是最后一次罢免

    继第一波723大罢免后,第二波823大罢免仍以遭完封失败告终,且票数差距比上次更悬殊,就连未过的核三公投,同意票数也赢了几乎快300万票。被视为分裂台湾的民进党不分区立委沈伯洋在投票前夕称这次失败,恐成为台湾最后一次罢免,儘管脸书设定权限锁留言,仍遭网友们灌爆。

  • 总部笼罩低压  台中罢团「中二解顏」接受败选事实

    总部笼罩低压 台中罢团「中二解顏」接受败选事实

    台中罢团「中二解顏」接受败选事实,总部笼罩低压气氛,几名志工相互砥砺,发言人林宣宏强调,不论投票结果如何,已达到让政治人物明白民间仍存在监督力量的目的,希望政治人物兢兢业业,克尽职守,罢团仍会随时盯着。

  • 罢团「中二解顏」举办乌日罢前之夜 疾呼「拒绝贪污,我同意」

    罢团「中二解顏」举办乌日罢前之夜 疾呼「拒绝贪污,我同意」

    台中第二选区罢团「中二解顏」于22日晚7时在乌日区中和纺织旁空地举办「拒绝贪污-乌日罢前之夜」造势晚会,邀请民进党立委何欣纯、蔡其昌、吴沛忆等多名立委及民进党台中市议会总召王立任等人助讲,呼吁中二选民拒绝贪污,出门投下同意票;现场近千民眾摇旗高呼「拒绝贪污,我同意」。

  • 同样掌兵权!唐节度使频叛乱 清总督却无人谋逆 4设计是关键

    同样掌兵权!唐节度使频叛乱 清总督却无人谋逆 4设计是关键

    唐朝节度使虽握有兵权,但因权力过于集中且缺乏有效制衡,叛乱频繁、割据成势;相较之下,清朝总督同样掌握军政大权,却鲜少出现叛变,其背后原因可归纳为四大关键:一是中央掌握任命与罢免权,二是财权、军权与人事权分割明确,三是监督机制完善,四是总督多为文官、缺乏统兵经验。这些制度设计让总督无法自立割据,中央能有效掌控地方,维持清朝统治稳定。

  • 国民党不忍了  将对散布诈骗、误导梗图的罢团提告

    国民党不忍了 将对散布诈骗、误导梗图的罢团提告

    国民党团昨开记者会,揭发罢团利用遭罢免立委的梗图,窜改文字以「好立委、要同意」,误导选民投下罢免同意票,限24小时之内下架在社群媒体刊登的诈骗梗图。国民党团21日再召开记者会指出,罢团非但没有下架,还变本加厉、明目张胆、目无法纪继续散布诈骗梗图,国民党团表达绝不姑息的立场,今天将到辖区警察局对刊登诈骗梗图的罢团提告。

  • 重启核三 最少需500万0523张同意票

    重启核三 最少需500万0523张同意票

     重启核三公投、7名国民党立委罢免案将于23日投开票,中选会19日公布公投投票权人数为2000万2091人,25%以上的过关门槛至少为500万523人;7名蓝委罢免案投票人数加总为169万4562人。

  • 涉偽造绿委罢免案连署书  嘉义国民党部10人遭起诉

    涉偽造绿委罢免案连署书 嘉义国民党部10人遭起诉

    嘉义地检署侦办民进党立委陈冠廷罢免案不实连署,6月初搜索国民党嘉义县党部,带回20多位干部、党工亲友讯问,党部书记长杨富程、立委王育敏嘉义县服务处主任何博伦因涉嫌重大被收押,今(5日)侦结,检察官依偽造私文书、违反个人资料保护法、非法利用个人资料等罪嫌,起诉杨富程等10人。

  • 奔腾思潮》台湾民主终将要接受国际检验(衣冠城)

    奔腾思潮》台湾民主终将要接受国际检验(衣冠城)

    就在台湾即将进行「大罢免」投票的前两天,乌克兰总统泽伦斯基签署一项争议性的反贪腐法案,将原本独立的国家肃贪局(NABU)及肃贪专责检察署(SAPO)置于总统任命的检察总长直接监督之下,削弱了这些反贪腐机构的独立性,引发乌克兰国内大规模抗议,规模之大,被认为是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乌克兰境内最大的群眾集会,有报导甚至认为堪比2014年的「广场革命」,这自然引起国际舆论以及欧盟的关切。

  • 揭大罢免大失败8原因  吕秀莲问投票率惊:民主海啸来了

    揭大罢免大失败8原因 吕秀莲问投票率惊:民主海啸来了

    726大罢免大失败,前副总统吕秀莲列出大罢免0通过的8大关键因素。吕秀莲透露,726她去投票时,有人说超过5成,让她蛮吃惊的。

  • 大罢免绝非台湾民主之光!游盈隆点名这2人死不认错

    大罢免绝非台湾民主之光!游盈隆点名这2人死不认错

    民进党726第一波大罢免投票案全数遭否决,党中央继续支持823第二波投票。台湾民意基金会董事长游盈隆表示,大罢免3个领导人,民进党立院党团总召柯建铭、罢团领衔人曹兴诚和民进党立委沈伯洋,不断找理由企图卸责,尤其柯建铭、沈伯洋两人更是死不认错。

  • 卓荣泰:回应民意 人事将调整

    卓荣泰:回应民意 人事将调整

     「726」蓝委罢免案全遭否决后,民进党内部检讨声浪不断,行政院长卓荣泰昨天首度释出内阁改组的可能性,称国家财政结构、施政优先顺序、朝野沟通方式,以及人事部分,都必须做出更明显、具体、有效回应民意的调整;绿营点名,经济部长郭智辉、卫福部长邱泰源争议多,皆是可能调换的人选。但在野党痛批,「最该下台的就是卓荣泰!」

回到页首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