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臟腑的搜寻结果,共57笔
耳鸣是现代人常见困扰之一,安静时特别明显,甚至影响睡眠与情绪。中医师表示,耳鸣不只是耳部问题,而是气血失调、臟腑功能失衡的反映,常与肾、肝、脾三臟相关。若能从臟腑平衡、气血调和着手,配合个人体质调理、饮食节制与穴位保健,便可逐步缓解。
现代人长时间久坐、使用手机电脑,或工作压力大、运动不足,常出现肩颈僵硬、腰酸背痛、手脚麻木等问题。中医师指出,民眾常以为这些症状是正常老化,其实是身体气血运行出问题,应保持温暖、适度运动、规律作息,也可寻求中医治疗,搭配温热饮食调理,改善气血循环。
近日天气转凉,节气进入霜降,中医师指出,秋天气候转乾、气温下降,若水分摄取不够,容易导致排尿减少、尿液浓缩,让细菌有机可乘,增加泌尿道感染风险。建议可多摄取利尿清热类食物如冬瓜、绿豆,及新鲜蔬果或具利尿作用的海产。
根据统计,慢性肺阻塞长期高居国人十大死因第7名,每年将近5000人因而死亡。除了使用西药支气管扩张剂、类固醇、去痰药之外,其实中医也有很多药材可帮助改善病情。天宝中医诊所院长陈霖光医师近日诊治数名慢性肺阻塞患者,结果显示多种中药对缓解病情有很大帮助,包括栝蒌、杏仁、贝母、款冬花、桔梗、五味子、党参、熟地黄等等。其中病患黄先生原本连爬上2楼都会喘,中药治疗后不但咳嗽痰喘改善许多,甚至还可骑脚踏车去运动,可说疗效明显。
你是否经常跑厕所?大多数人都会安慰自己是太紧张、精神压力过大,但医学上有个疾病跟身体「水龙头」关不紧有关,它就是「膀胱过动症」。中医师指出,严重的膀胱过动症需透过针药并用来治疗,还要配合生活作息、饮食调整,提醒民眾应避免辛辣及刺激食物,尤其对利尿相关的咖啡因及酒精绝对要暂时避免。
演艺圈男偶像身高动辄突破180公分,不仅是家长,就连青少年也非常关注自身身高,联新国际医院中医科副主任陈艺文指出,诊间常遇到因成长落后同龄而寻求协助的案例。她分享一位国二男生身高仅150多公分,由于父母的身高均不足170公分,经过转骨调理、改善作息与运动多管齐下,如今升上高一身高已超过170公分,仍持续疗程以期再提升。
「明明吃得不多,体重却持续上升,月经也乱七八糟。」这样的抱怨在女性门诊中并不少见。中医师提醒,这些问题很可能与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有关。除了影响月经周期,还常伴随皮肤痘痘、体毛增生、掉髮及体重增加,形成「越胖越失调、越失调越胖」的恶性循环。
肾臟是人体的重要臟腑,西医认为它负责过滤血液、排泄废物、调节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并分泌影响血压与造血的激素;中医则视「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纳气,关联到生长发育、生殖、骨骼、脑髓、耳朵与头髮。若能在日常生活中落实护肾10招,不仅可预防肾病变,还能延缓衰老、增强免疫、改善体质。
「明明睡满八小时,醒来却还是累得像没睡过。」失眠已是现代人的常见困扰。中医师表示,失眠不只是「睡不着」,而是身体失衡的讯号。虽然西医提供药物能缓解,若搭配中医调理体质,更能找回自然入睡的能力。
每天睡8小时却还是觉得累?早上一起床就浑身没力,下午开始脑袋浑沌、注意力涣散,甚至时不时感冒、拉肚子、腰酸背痛。如果都已经排除重大疾病,这些长期疲劳的状况依旧存在,中医表示,可能是「气虚」与「脾肾双虚」作祟。
天气热来杯仙草茶暑气全消。中医师王大元表示,仙草含有酚酸等多种抗氧化物,适量食用有助降低血脂、增加饱足感、稳定血糖、促进排便与预防痛风,不过,仙草属性偏寒,常手脚冰冷、频尿、经痛或舌苔白腻等冷底体质者,不宜多吃,或是食用时加入温热的龙眼乾、大枣,以免寒上加寒。
1位70岁的女性长辈长年深受「咬牙切齿」困扰,牙齿会不自觉快速咬合颤抖,虽曾治疗但症状始终未见显着改善,最后求诊中国医药大学新竹附设医院中医科,医师吴姵颍发现其因长期焦虑以及压力大,诊断为颞颚关节症候群,经过1个月的中药及针灸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生活品质也随之提升。
台湾盛产水果,天气热,西瓜、芒果、凤梨、荔枝等水分多的水果,成为民眾消暑解渴的最爱。水果确实富含维生素与矿物质,但中医师提醒,夏季水果虽有清凉退火的效果,若忽略自身体质与吃进的份量,反而可能引起肠胃不适或过敏,唯有「对症选择」才能真正养生。
台湾儿童过敏盛行率逐年攀升,中医指出,许多小朋友小时候皮肤、肠道过敏,长大则面临鼻过敏、气喘,透过「三伏贴」治疗,以预防医学概念调理体质,能帮助减缓过敏症状,尤其适合儿童、虚寒体质及银髮族群。
大暑将至,气温节节高升,跨出冷气房就像被保鲜膜裹住,闷得没食欲,只想吃冰、喝饮料;但一时爽快过后,反而浑身发胀,昏昏欲睡。中医表示身体胀不是胖,而是体内水代谢停滞,湿气重。
怀孕会令女性身体变化剧烈,经歷生产后,子宫约需耗费6~8周来恢復原本的大小,临床上称作产褥期。中医师表示,产后的重点在让恶露顺利排出、子宫復旧,同时兼顾泌乳与其他臟腑的调养,「坐月子」指的就是这个恢復过程。产后调养可分4阶段,每个时期配合不同的中药调理,循序渐进地帮助气血达到平衡。
夏季气候炎热,容易皮肤瘙痒,若饮食不加节制,将诱发或加重皮肤病。中医师提醒民眾,应避免辛辣、油炸肥腻、甜食奶制品、酒类及生冷食物,皮肤的健康与气血充足、经络通畅、臟腑平衡息息相关,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是最平常也最重要的方法。
「小暑过,一日热三分。」今天(7日)节气来到小暑,此时气温高、多雨、溼度大、天气闷热,气压低,中医师表示,小暑对应人体的「心」与「脾」,夏天阳气旺盛,心火容易亢盛,加上溼气重亦会影响脾胃功能,时常使人出现疲倦、食欲不振、烦躁等问题,因此养生重点在于清热解暑、健脾祛溼、养心安神。
你是否出现身体疲倦、注意力下降,情绪常在焦虑易怒、低落忧郁转换?这可能是「脑神经衰弱」,现代医学常视为与焦虑症、轻度忧郁症、慢性疲劳症候群重迭的心理生理综合症。专家提醒,除透过针灸、药物改善症状,民眾也可在睡前按压神门穴,引导气血内收,并在起床按压百会穴,唤醒脑部气血活络,每次15分钟,帮助治疗脑神经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