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寻结果

以下是含有长效乳的搜寻结果,共39

  • 台美乳协签MOU 联手抗冰砖奶

    台美乳协签MOU 联手抗冰砖奶

     中华民国乳业协会于9月30日,与美国乳品出口协会等民间单位签署合作备忘录(MOU),主要内容为推动液态乳营养教育、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等,盼全台人民能了解「天然液态乳」好处进而刺激消费,乳协秘书长方清泉强调,MOU内容聚焦于液态乳,为的就是让消费者知道其好处并支持业者採用,进一步趋缓纽西兰冰砖奶侵蚀市场的趋势,否则任其持续扩张,不只影响酪农生计,也影响消费者「喝鲜奶」的权益。

  • 酪农乐见其成 喊话快上路

    酪农乐见其成 喊话快上路

     长效乳标示无望!行政院原本规画把保存期限大于14天的乳品标示为「长效乳」,但遭美日等国反对,认为恐造成贸易障碍,政院拍板取得「标章」的国产鲜乳才能称鲜乳,但新法预定明年7月上路。酪农对此虽乐观以对,但「仍希望越快上路越好」。

  • 进口乳品不标「长效乳」 酪农吁应加强消费者教育

    进口乳品不标「长效乳」 酪农吁应加强消费者教育

    长效乳标示无望!行政院原本规划把保存期限大于14天的乳品标示为「长效乳」,但遭美日等国反对,认为恐造成贸易障碍,卫福部食药署规划仅取得「鲜乳标章」的才能称鲜乳,而进口牛乳等仅能称为牛乳,也会规划鲜奶茶等正名。对此,酪农大多乐观以对,但认为应加大食农教育力道,让消费者能够清楚认识。

  • 不标长效乳了!鲜乳标章限国产乳使用 进口乳品只能称「牛乳」

    不标长效乳了!鲜乳标章限国产乳使用 进口乳品只能称「牛乳」

    长效乳标示无望!行政院原本规划把保存期限大于14天的乳品标示为「长效乳」,但遭美日等国反对,认为恐造成贸易障碍,据悉,食药署规划仅取得「鲜乳标章」的才能称鲜乳,进口牛乳等仅能称为牛乳,也会规划鲜奶茶等正名。

  • 鲜乳标示恐转弯 今开协调会

    鲜乳标示恐转弯 今开协调会

     卫福部去年6月5日预告修正「鲜乳保久乳调味乳乳饮品及乳粉品名及标示规定」草案,保存期限超过30天乳品可标示为「延长保存期限鲜乳」、「长效鲜乳」或「ESL(延长效期)鲜乳」,该草案预定今年7月生效,但遭产业界极大反弹。行政院上个月定调,保存期限在14天以下才能标示鲜乳,但外传食药署接获美日关切,政策恐转弯。政院今召开协调会,邀集相关部会与产业共同讨论。

  • 长效乳标「鲜乳」争议 国际不满修法 行政院明开协调会

    长效乳标「鲜乳」争议 国际不满修法 行政院明开协调会

    外国进口长效牛乳可被称为鲜奶,引发我国酪农不满,对此卫福部食药署2月12日宣布「14天以下才能标示为鲜乳,并将展开修法」,才平息争议,但近期又传出美国、日本对于修法感到不满,因此食药署态度恐「大转弯」,对此行政院将于明日召开协调会议,邀请农业部、酪农、食药署、乳品业者交换意见,寻找既能保护我国酪农,又符合国际标准的方案。

  • 蒋万安南下参访云林牧场 北市自筹经费推「生生喝鲜乳」

    蒋万安南下参访云林牧场 北市自筹经费推「生生喝鲜乳」

    中央「班班有鲜奶」政策喊卡,台北市自筹财源推动,市长蒋万安12日南下云林县口湖乡实地了解牧场鲜乳生产情况,品嚐产地鲜乳。被问及行政院长卓荣泰今早称讚北市鲜乳政策,蒋强调「中央不作,我们来作」,对的事情就要坚持,即使遇到再大困难也要克服,不要让孩子失望,「成功的人找方法,失败的人找藉口」。

  • 纽奶零关税  鲜乳零售价没降?粉专爆超市定价策略:稳赢

    纽奶零关税 鲜乳零售价没降?粉专爆超市定价策略:稳赢

    纽西兰进口液态乳从2025年元旦起改零关税无上限进口,却遭质疑配套措施没跟上脚步,导致长效乳与在地国产乳都能被称为「鲜乳」,引发争议。中华民国乳业协会秘书长方清泉提到,鲜乳商品坪效高,能为超市带来可观利润。粉专直指,当超市抽成费用降低,每瓶牛奶至少会便宜10元!

  • 进口乳叫长效乳 酪农:早该正名

    进口乳叫长效乳 酪农:早该正名

     纽西兰进口液态乳从2025年起可以用零关税无上限进口,但配套措施却没跟上脚步,导致长效乳与在地国产乳都能被称为「鲜」乳,而事件延宕多时,卡关许久的卫福部也于12日表示,食药署将依照农业部建议修正相关行政程序,估计需要1至2周时间;中华民国乳业协会秘书长方清泉大嘆,早就该做的事情却拖延至今,放任厂商在灰色地带迫害台湾酪农。

  • 卫福部允诺「乳品保存逾14天不算鲜乳」 业界嘆:早该做了

    卫福部允诺「乳品保存逾14天不算鲜乳」 业界嘆:早该做了

    纽西兰进口液态乳从2025年起可以用零关税无上限进口,但配套措施却没跟上脚步,导致长效乳与在地国产乳都能被称为「鲜」乳,而事件延宕多时,卡关许久的卫福部也于今(12)日表示,将依照农业部建议修正相关行政程序;中华民国乳业协会秘书长方清泉大嘆,早就该做的事情却拖延至今,放任厂商在灰色地带迫害台湾酪农。

  • 鲜乳标准统一!超过14天禁标「鲜」 卫福部:展开修正程序

    鲜乳标准统一!超过14天禁标「鲜」 卫福部:展开修正程序

    行政院昨日(11)拍板,保存期限在14天以下才能标示为「鲜乳」,超过14天不能用「鲜」字。卫福部食药署表示,今早已接到行政院指令,将依照农业部建议,朝14天以下才能标示为「鲜乳」,着手进行修正相关行政程序,估计需要1~2周时间。

  • 政院拍板 鲜乳效期不得逾14天

    政院拍板 鲜乳效期不得逾14天

     2025年起纽西兰乳品零关税进口,酪农担心衝击,之前不断要求应透过标示区别出国产及进口乳品,但卫福部2024年中预告却把保存期限30天以上乳品,品名应标示为「延长保存期限鲜乳」、「长效鲜乳」、「ESL鲜乳」,由于仍保有「鲜」字引发争议,中华民国乳业协会为此更扬言要上街头抗议。据了解,行政院已拍板,保存期限在14天以下才能标示「鲜乳」,否则不能用「鲜」这个字,可能会改叫长效乳或牛乳。

  • 拍板「保存期14天内才是鲜乳」!农业部重申标示规定

    拍板「保存期14天内才是鲜乳」!农业部重申标示规定

    纽西兰进口乳已于今年起转为零关税,因此也引发部分酪农不满「部分纽澳乳品保存期达数月,竟与国内短期效的乳品并称鲜乳」,导致消费者误解,进一步压缩国内优质乳品的生存空间,对此行政院今(11)日指示,鲜乳保存期不得逾14天,农业部也重申「唯有一定保鲜期内的乳品才能标示鲜乳」。

  • 鲜乳还是长效乳?食药署拟定标准 超过这天数不能用「鲜」字

    鲜乳还是长效乳?食药署拟定标准 超过这天数不能用「鲜」字

    纽西兰牛乳在元旦已正式零关税来台,进口长效乳名称争议,为此民进党立委蔡易余今(11)日邀请畜牧业者以及经济部、农业部以及卫福部官员召开协调会,其中食药署代理署长林金富公布,未来将朝保存期在14天以下会标鲜乳,若超过14天则不得使用「鲜」字,待行政院正式决策下来食药署就会配合农业部办理。

  • 纽西兰零关税乳品叩关    立委:停止进口长效乳以鲜乳名义贩售

    纽西兰零关税乳品叩关 立委:停止进口长效乳以鲜乳名义贩售

    纽西兰牛乳在元旦已正式零关税来台,进口长效乳争议未歇。立法委员张嘉郡11日痛批食药署怠惰,应立即停止允许进口长效乳以「鲜乳」名义贩售,呼吁农业部不要逃避。农业部表示,为有效区隔进口乳与台湾鲜乳,进口乳应标示为「长效乳」或「延长保存期限乳」立场,并已向食药署多次重申立场。

  • 纽西兰牛乳零关税进口  张嘉郡要求食药署禁止长效乳以「鲜乳」名义贩售

    纽西兰牛乳零关税进口 张嘉郡要求食药署禁止长效乳以「鲜乳」名义贩售

    随着2025年到来,纽西兰牛乳已正式零关税来台。国民党立委张嘉郡痛批,进口长效乳争议未歇,食药署怠惰,应立即停止允许进口长效乳以「鲜乳」名义贩售,呼吁农业部不要逃避,立即重新启动「班班有鲜乳」政策,还孩子健康,也还酪农生计。

  • 纽西兰乳品零关税明年启动 农业部助酪农转型升级拚竞争力

    纽西兰乳品零关税明年启动 农业部助酪农转型升级拚竞争力

    我国与纽西兰于2013年签署台纽经济合作协定(ANZTEC),自明年起纽西兰进口液态乳关税将调降为零关税;农业部表示,为因应对于国产酪农产业可能的衝击,农业部每年均编列预算协助酪农产业改善设施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近10年来国产生乳产量由2014年之36.3万公吨提升到2023年的47.2万公吨,产能及产值均有显着提升。

  • 新闻透视》10年不作为 农业部应变无章法

    新闻透视》10年不作为 农业部应变无章法

     台湾和纽西兰2013年签订的经济合作协定(ANZTEC),将于2025年全面生效,期间有12年之久,农业部早知道纽西兰农产品会以牛乳影响大,但因应显然不足,除了年年较预定生产目标超产,甚至还要用班班喝牛乳方案消化,连乳品标示也迟未定案,毫无章法的规画让酪农大失所望。

  • 学者吁 扩大利用农副产物

    学者吁 扩大利用农副产物

     台湾酪农多为小农经营,成本高,难用价格面对纽西兰牛乳。屏东科技大学动物科学与畜产系副教授吴锡勋建议,酪农必须扩大农副产物利用、政府促进产业升级;立委徐富癸、屏东县议员黄明贤则认为,进口乳应标示为长效乳,才能与国产鲜乳区隔,消费者才不会被误导。

  • 长效鲜乳标示惹怒酪农 食药署将跨部会「寻求最大公约数」

    长效鲜乳标示惹怒酪农 食药署将跨部会「寻求最大公约数」

    明年纽西兰进口液态乳将「零关税」进口,我国酪农恐受衝击。卫福部食药署今年6月预告,保存期限30天以上应标示为「长效鲜乳」等字样,外界可能让消费者难以分辨,引发争议。食药署今天表示,由于涉及国内产业保护和经贸议题,待跨部会讨论、取得共识后,再邀集利害关系人和专家学者开会,希望找到最大公约数,相关标示规定可在明年上路。

回到页首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