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长期副作用的搜寻结果,共09笔
内政部9月18日通过《租赁住宅市场发展及管理条例》修正草案,提出3大重点,包含保障房客三年租期、限制续约租金涨幅,以及强化出租双方权益保障。修法目的在稳定租屋市场、提升居住保障;不过,实务面是否能兼顾房东利益、维持市场供给,仍引发业界讨论。
髓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脑瘤,现行手术、化疗与放疗虽然能延长病童寿命,但副作用极大,阳明交大生化所王琬菁、脑科所蔡金吾团队研究关键发现,锁定「细胞天线」抑制小脑髓母细胞瘤,为日后精准治疗铺路,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顶尖期刊 《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
髓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恶性脑瘤,长期以来对病童与家庭造成沉重负担,目前临床仍以手术、放疗及化疗为主要治疗方式,但常伴随严重的长期副作用,例如认知障碍及次发性癌症,现在科学家在动物实验中找了一个极具潜力的治疗标靶,为日后的脑癌精准治疗铺路。
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脑瘤,长期以来对病童与家庭造成沉重负担。阳明交大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教授王琬菁与脑科学研究所教授蔡金吾研究团队,结合小鼠与斑马鱼模型,首度揭开两个关键基因TTBK2和HUWE1在小脑发育与髓母细胞瘤生成中的核心角色,找到极具潜力的治疗标靶,为日后的脑癌精准治疗铺路。
卫生福利部桃园医院、国立清华大学与中国医药大学新竹分院跨领域研究团队,近期在阿兹海默症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研究团队开发出无药物治疗方法,运用特殊设计的磁性奈米粒子,成功清除导致阿兹海默症的有毒蛋白质,这项创新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Materials Today Bio》。
肺癌已连续20年位居国人癌症死因之首,台湾年轻病友协会发起肺癌病友问卷调查,搜集晚期肺癌病友于治疗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并于今(26)日与民进党立委刘建国共同于立法院举办记者会公布问卷调查结果,邀请专家学者提出接轨国际治疗指引及改善晚期肺癌治疗困境之政策建议,呼应赖总统「健康台湾」愿景,晚期肺癌治疗接轨国际标准,提升病友存活率,减轻病友经济负担,期望能够于2030年将癌症死亡率降低3分之1。
国内每年有1.2万人确诊癌症,随着医疗进步,存活率已提升,癌症不再是不治之症,罹癌后依旧可以有亮丽人生。虽然多数癌友都知道要运动,但近8成偏好走路,显示虽然有动但并非「动得有效」。立法委员王正旭、癌症希望基金会提出「癌后运动处方、有动『5』保庇」主张,希望政府超前部署,整合医院与社区的资源帮助癌友。
爱滋病有「20世纪黑死病」之称,随着现代医学进步,多数患者已能透过药物控制病情,但仍无法完全治癒。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研究团队日前成功将爱滋病毒(HIV)从受感染的细胞切除,为治疗这种致命疾病带来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