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隆中对的搜寻结果,共13笔
在中国5千年歷史长河中,曾出现过4位令人惊嘆的「奇人」,他们横跨2千年时空,间隔约5百年,却都展现出近乎预知未来的智慧与洞察力。《搜狐网》歷史专栏指出,战国的鬼谷子、三国的诸葛亮、唐代的袁天罡、明初的刘伯温,各自以不同方式左右时局,成为「知天命」与「见未来」的象徵。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挟持汉献帝,以皇帝之名掌控诸侯,建立强大的政治资本与军事优势。在这种局势下,刘备却未打出「清君侧」的旗号反制,原因并非不忠,而在于这一政治口号本身具有高度风险:既容易被视作挑战皇权,又无法实质制衡曹操。在权力、忠义与生存之间,刘备选择谨慎行事,採取韬光养晦的策略,以长期联盟与稳固根据地为核心,而非正面对抗,保全自身。
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赵云去世,诸葛亮悲痛流泪;然而当张飞之子张苞英年早逝时,诸葛亮竟因过度悲伤呕血昏倒,这背后并非单纯的情感波动,而是源于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忧虑,因为赵云虽为老将,其死可预料,张苞却承载蜀汉后期的希望,他的离世不仅是个人悲痛,更象徵国家未来的不确定性。
民间流传一句颇具玄机的话:「郭嘉不死,卧龙不出」,意指若曹操麾下谋臣郭嘉未早逝,刘备或无力翻身,诸葛亮也未必能出山,巧妙的是,这句话还有鲜为人知的下半句:「孔明北伐,冢虎崛起」,不仅串连起三国两大智者的命运,也隐隐道出三国最终归晋的歷史轨迹。从郭嘉之死到诸葛北伐,再到司马懿崛起夺权,三国终局早有伏笔。
东汉末年时期,有3个着名的计策,不仅长期为后世所称道,亦影响江东孙氏与刘备集团的发展,即《江都对》、《榻上策》与《隆中对》。同时期的曹操阵营,虽无同名策略典籍,却有荀彧、毛玠等人提出一套稳固北方、再图南征的完整战略。然而,我们能否经古籍经典并从中借镜,探讨在国家治理与安全布局上,如何夹缝中求生,以因应当前复杂多变的区域情势。
赤壁之战后,刘备趁势掌握荆州,展开势力扩张,但令人意外的是,在建安十五年的分权中,张飞与赵云皆握有实权,而关羽却只得一纸「虚职」。表面上似乎待遇不公,实则暗藏刘备高明布局。这场看似不公平的分封,其实是刘备巩固荆州、布局中原的关键一步,也揭开三国权力结构背后的战略玄机。
在三国三分天下的格局中,蜀汉无论从人口、地盘、军力来看,都是最弱的一方。然而,自古至今,蜀汉却拥有最多的粉丝与关注度。相比势力更雄厚的曹魏与东吴,为何偏偏是蜀汉最受人喜爱?《搜狐网》歷史专栏分析原因,不仅在于其传奇人物刘备与诸葛亮的高人气,更与其所代表的文化精神息息相关。
刘备一生雄心勃勃,文臣如诸葛亮、武将如关羽、张飞、赵云,资源与人才皆不缺,却始终未能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究其根本,其实庞统早在临终前就曾指出「隆中对」战略的致命缺陷,提醒刘备荆州难以长久,应转而深耕益州、进取汉中,才有望与曹操抗衡。然而这番话,刘备未能深思,诸葛亮亦未彻底理解,最终蜀汉错失良机,走上衰败之路。
三国时局变化莫测,谋略如同战场利器,一个错误决策就可能导致整个国家的覆灭。刘备帐下的两大军师诸葛亮与庞统,素有「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的美誉,然而在蜀汉发展关键的战略分歧中,庞统的先见之明却被忽视,最终导致关羽战败身亡、荆州失守,蜀汉元气大伤的悲剧。多年后,诸葛亮临终前回想此事,自嘆当年误判战局,错失了良机。
中华五千年风云人物辈出,谋臣将相各展神通,有人智计百出翻转天下,有人隐居教徒却影响歷代格局。近日《搜狐网》盘点中国史上十位「神人级」智者,从军事、政治到阴谋术数,个个都曾改写歷史。让人惊讶的是,诸葛亮仅排第六,鬼谷子也不是第一,究竟谁才是真正「封神」的第一谋主?看完这份榜单就懂了。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中最脍炙人口的情节之一,诸葛亮凭一曲古琴与两名童子,便让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撤退,形象神化之余,也让人疑问重重:身经百战的司马懿真会如此轻易受骗?而那两名无名童子,竟成为整场心理战的关键主角。
民眾党前主席柯文哲涉贪遭起诉、羁押禁见后请辞,民眾党规划2月改选党主席,除代理主席黄国昌外,前立委蔡壁如也在昨晚压线登记参选,引发讨论。蔡壁如宣布参选党魁后,在脸书发文「偶遇老道长」要帮台湾民眾赐福,也预告会到各地走春拜年,可以跟她拿「避邪祈福符」。
就中华民国国安局的公开资料,蔡局长是政府迁臺20任国安局局长中任期时间第五长的局长(2009年3月11日~2009年4月30日代理;2009年5月1日~2014年5月11日正式),但综观在卸任后,仍能秉其专业的素养,持续在民间学界对政府提出国安建言的,就属他这位第14任国安局长,与任职的第9任丁渝洲局长(1999年2月1日~2001年8月15日);对于这点,他自认完全系基于个人专业对国家安全研判的自信,让他在退休后仍愿意站在第一线,向政府及全体国民提出对国安政策的看法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