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民風淳厚,敦禮讓,尚氣節,輕富貴,崇自由。有明一代,如徐麒一類,不願入朝為官者比比皆是,而忠臣義士,也不乏其人,如正德朝,宦官劉瑾擅政誤國,在朝任職的三位江陰人:主事黃昭、御史貢安甫、史良佐,就因以死諫、以奏章忤,被稱為「江陰一時三忠」。

明末弘光政權傾覆,清廷悍然發出薙髮令,所謂「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要求江陰全縣民眾必須剃髮,江陰民眾,風骨錚然,拒不剃髮,因此遭到了清廷數十萬大軍的瘋狂進攻。孤城江陰在堅守了六十多天后,城內物資已經嚴重匱乏,每人每天只能吃兩頓稀粥強撐苦熬。

為了激勵士氣,振作軍心,一天夜裡,城主閻應元選擇勇士千人,飽食一頓,趁黑出南門劫營,勇士們或拿板斧,或拿短刀,或用扁擔,突入清營亂殺一通,等清軍其他營前來相救,閻應元已經帶兵入城了。八月初八,秋風怒號,秋雨暴瀉;江陰士民站在雨中守城,任憑吹打,一點投降的意思也沒有。夜半,城中善於游泳的勇士偷渡過外城河,釘死清兵的炮眼,拖緩清軍的攻勢,城裡也抓緊修繕城垛,其中南城的城牆比原來還高了三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城內的戰鬥力越來越弱。

初九日,閻應元預先派人將麥子磨成麵粉,製作月餅,十二日,城中的石灰快沒有了,對於被炮火炸毀的城牆,已經難以修繕,糧食也漸漸供應不上,從十三日起,閻應元開始放發賞月的物資,一直發到十七日。中秋之夕,城中百姓帶上僅剩的酒水登城,舉杯痛飲,諸生許用仿楚歌,作五更傳曲,交給善於唱歌的人登高傳唱,配以笙笛簫鼓相和。當晚,天無纖翳,皓月當空,清露薄野,劍戟無聲,又有一個名叫黃雲江的弩師,在西邊的敵樓操起胡琴,在笙笛簫鼓琴的配合下,歌者放聲高唱,歌聲悲壯,響徹雲霄。

清兵戰前傾聽,或怒駡,或悲歎,甚至有人哭了起來,清將劉良佐趁機命人作勸降詞,使士卒相倚而歌,自己與僚佐歡飲帳中,酒未數行,城上炮發,清兵倉皇四散。八月二十日,清兵又從南京新調來了一批大炮,噸位高達千餘斤,每條船只能載一座,徵用周圍百姓家的鐵器鑄造炮彈,每彈重二十斤重,清兵又築了許多土壟,以躲避城中發出的箭矢和石塊。

午後,大雨如注,清軍的進攻在大雨中展開,炮聲不絕,整個縣城為之戰憟震動,城中的人馬困疲已經到了極限,計無所出,唯有等死而已。清兵遂從煙霧中蜂擁上城,江陰由是告陷,彼時,有紅光一線直射入城,正對祥符寺。閻應元高坐東城敵樓,眼見清軍洶湧入城,情知大勢已去,索筆題門:「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題罷,擲筆提刀,引餘部上馬從城頭殺下,大刀上下翻飛,殺敵無數,擬奪門往西而走,但城外的清軍源源不斷地往裡擁,根本無路可出,遂勒馬回城,與清軍展開了八次巷戰,背脊中了三箭,血染戰袍,且力氣已竭。

閻應元環視四周,長歎一聲,對身後從騎說:「為我謝百姓,吾報國事畢矣」。自拔短刀,朝心口猛刺,鮮血噴薄而出,卻沒有死,閻應元瞋目大吼,催馬投入前湖。義民陸正先不忍看大英雄就此離世,跟著跳進湖中施救。

這一救,使閻應元正好落在隨後殺來的劉良佐之手。日暮,閻應元被捆綁丟到棲霞庵。天明,閻應元的屍體已經僵硬。閻應元的家丁還殘存有十餘人,全因不降而慘遭殺戮,屍體都堆放在一起,先前跳入湖中救閻應元的陸正先也一同殉難。

副城主陳明遇關閉衙門,親自點火,燒死全家男女大小共四十三人,自己持刀到兵備道前下馬與清兵肉搏,身負重創,握刀僵立在牆壁上,至死不倒。訓導馮厚敦,身著大明朝官服自縊於明倫堂,其妻其姐均投井而死。中書戚勳、諸生許用皆自焚而亡。

第二天,清軍在城中展開大屠殺,而百姓依舊不屈不撓地與清軍展開巷戰,清兵防不勝防,只好四下放火,老百姓慷慨赴死,均以先死為幸,無一人出降。清軍故意打開東門,聲稱走東門者不殺,東門卻看不到一個老百姓的身影;清軍又聲稱十三歲以下的童子不殺。但城中的男女老少仍舊陸續投水、蹈火、自刎、自縊,視死如歸。

二十三日,眼看滿城百姓都已經死光了,清兵這才封刀。午後,清軍出榜安民,城中的人已所剩無幾,倖存者,只有躲在寺觀塔上的和尚五十三人。這場戰役,守城八十一天,城裡死了九萬七千餘人,城外死了七萬五千餘人。江陰以彈丸之地,一城之民,力撓清軍二十四萬人長達八十一天,可謂堅屈不屈、鬥志勃勃,氣貫山河,昭著青史!

文章來源:我們愛歷史
#清軍 #抗清 #明末 #江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