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總是被我們稱為「外蒙古」以區別於「內蒙古」。其實內外蒙古之分早在古代就有,主要原因是戈壁沙漠的存在。蒙古人的歷史敘事裡,匈奴人、突厥人等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都是他們遙遠而光榮的祖先,因此內外蒙古之分便要追溯到匈奴時代。
漢武帝的雄才大略與衛青、霍去病將匈奴人趕到了漠北,而大漠以南的諸多匈奴部落,則歸順了漢朝。到了晚近的清朝,由於大漠以南的蒙古部落歸順清朝較早,而大漠以北的蒙古部落歸順較晚,同時清朝統治者擔憂蒙古部落聯合起來威脅清朝,因此便開始有了內外蒙古的隔絕。
在清末民初的動盪年代,除了當時的合法政府北洋政府以外,俄國人、日本人的勢力相繼介入,蒙古第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辛亥革命時,外蒙古在俄國庇護下獨立,後來又取消獨立改為自治,中國只享有宗主權的空名。
俄國十月革命以後,外蒙的王公和喇嘛受到震動,遂生撤銷自治、回歸中國之心,日本則指使出身布里亞特人的白俄軍官,謝苗諾夫染指外蒙,這種局勢使外蒙撤治提上了北洋政府的議事日程。
1919年6月13日,北洋政府正式任命徐樹錚為西北籌邊使,6月底以後,特別組建的西北邊防軍陸續開拔外蒙。可惜的是由於中國的軍閥混戰,徐樹錚不久即率軍回歸內地,一年之後外蒙也旋即在蘇俄的支持下獨立建國。
【本篇文章非正式學術論文,如有不同史實觀點,歡迎留言指正】
文章來源:國家人文歷史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