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是德蕾莎修女去世19週年紀念日,這也意味著她成為了梵蒂岡現代歷史上,除上任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外被封聖最快的一位(保羅二世在逝後9年被封聖,也是他啟動了德蕾莎修女的封聖程序)。身著經典藍帶邊白色沙麗的德蕾莎修女,一直作為「活著的聖女」存在無數人心中。
然而,在她被宣福等待封聖期間曝光的一些信件往來,展示了德蕾莎修女——現在的德蕾莎聖女——幾乎完全不為人知的一面,那就是:神性後面的人性、光明中的黑暗、被微笑掩蓋著的痛苦,以及執著追尋上帝背後承受的「地獄的折磨」。
德蕾莎修女是阿爾巴尼亞裔人,1910年8月27日出生於現在的科索沃。12歲加入天主教兒童慈善會,21歲時正式成為修女。上個世紀50年代,她與另外12名追隨者創辦了仁愛傳教修女會,幫助印度加爾各答街頭的窮人。
1979年,德蕾莎修女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並將獎金和出席頒獎典禮募集來的錢全部捐給了仁愛傳教修女會。現在仁愛傳教修女會遍布全球139個國家,建立了5600多家濟貧院、收容院。
按照天主教規定,一個人只有兩次展示出「神蹟」並得到梵蒂岡認可才可以被封為聖人。2002年,一名腹部長了腫瘤的印度婦女據信在向德蕾莎修女祈禱後痊癒,梵蒂岡認定這屬於「神蹟」;去年12月,另一個「神蹟」得到認證:一名罹患腦腫瘤的巴西男子被治愈。
這些所謂的「神蹟」遭到了很多人的質疑,但這還不是德蕾莎修女引發的全部爭議。批評者稱她創建的慈善事業運作不透明,有時候甚至不顧瀕危者意願強行為其受洗。另外,她反對墮胎、接受一些獨裁者資金援助的做法也引發了爭議。
真正讓世人大吃一驚的是,在她被宣福等待封聖的幾年,她與她的懺悔神父、上司等66年間的書信往來披露出來這樣一幅形象:她不僅不是一個完美的人,而且, 50多年來,她一直在遭遇「地獄的折磨」。
這個被奧秘派稱為「靈魂暗夜」(dark night of the soul)的一段時期貫穿了她幾乎全部成年生活,儘管臉上一直帶著微笑,但她內心曾一度感到被上帝拋棄,陷入靈魂懷疑( spiritual doubt)、絕望和孤獨的狀態。
1957年2月28日,她在寫給當時印度加爾各答費迪南德費瑞爾大主教的信中這樣說:「我的靈魂中有那麼多衝突。對上帝存在如此深切的渴望,以至於成了痛苦、持續的受難,然而並不為上帝所接受,遭到了驅逐、空虛、沒有信仰、沒有愛也沒有熱情。」
她還說:「靈魂沒有吸引力。天堂意味著虛無,對我來說像個空洞的地方。對天堂的思考對我來說什麼都不是,然而還得忍受著對上帝的渴望。」在另外一封信中,她承認她臉上的微笑「是個巨大的斗篷,底下藏有眾多痛苦」。一些人震驚於她內心狀態與公眾行為的強烈差別,甚至將其視為欺世盜名之徒,然而在另外一些人眼裡,這讓她的神聖超越了常人。
出版這些信件的加拿大神父Brian Kolodiejchuk說,這恰恰說明德蕾莎修女不是個偽善的人。他認為她的笑容是真誠的,而試圖掩蓋私人內心痛苦的努力是英雄般的行為。
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她非常清楚,人們什麼時候會分享令他們恐懼的故事,分享他們的痛苦,以及他們不被愛、孤獨的痛苦體驗。她能與之共情是因為她自己也有著同樣的經歷。」
在德蕾莎修女自己看來,她可能永遠都處於黑暗的這一面。根據Kolodiejchuk2007年編輯出版的《德蕾莎修女—為我照亮》(Mother Teresa: Come Be My Light)一書,德蕾莎修女曾發出這樣的使命宣言:「如果有一天我成為聖人,那無疑我也是黑暗的聖人。我會繼續遠離天堂——為地球上陷入黑暗的人點燃他們的燈。」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