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兩個月前,當周錫瑋剛剛起步要選新北市長的時候,他就已經叫陣侯友宜,公開辯論了。

一來,周有五年治縣經驗;二來,省議員和立委出身的選舉磨練,讓周錫瑋口才辨給,言詞犀利,真要上陣舌戰,自然不落下風。

誰知提出辯論之後,有如石沈大海,從一月到二月,從侯正式宣佈參選,到現在離初選底定,只剩最後幾天。黨部辦了四場政見會,周另外接受電視台的辯論邀約,只不過這場「會外賽」,卻僅見周,不見侯。

選舉選賢,選舉選能,要選賢與能,就得不怕接受檢驗。

辯論場上,敵我攻防,什麼過去不想說的?什麼從沒被問過的?都勢必一一曝光。所以對選民來說,辯論會,絕對必要,既然如此,侯友宜,為什麼不辯論?

理由很簡單,不是不辯論,而是不在這種時候,參加這樣的辯論。

一、什麼叫「這種時候」?

辯論過程,彼此攻防,黨內同志,難免有傷。目前台灣六都當中,國民黨僅剩一都新北,對藍軍來說,年底選戰在新北不只是要贏,而是絕不能輸。身為藍營最後堡壘,如果新北市在藍營執政八年之後,居然宣告失守?那就已經不是「斷手、斷腳」的問題,而是根本直接「斷頭」。

所以不管新北市藍營今年最後派出的參選人,是侯友宜?是周錫瑋?還是金介壽?黨內和氣不能沒有,初選之後,還需團結。畢竟國民黨在新北市的實力,並未如民進黨在台南高雄那樣的「一面倒」,一旦黨內出現「初選裂痕」,對正式選舉來說,將大大不利。

辯論雖是良藥,但也是猛藥,暫避其鋒,以免耗損,為國民黨在正式的選戰中,保留更多的團結實力。

二、什麼叫「這樣的辯論」?

外界一向認為侯友宜口才不佳,一旦跟周錫瑋同台辯論,勢必落於下風。

然而,政治人物施政擘畫,靠的不只是「嘴巴」,還有「行動」,比起周錫瑋的五年縣政經驗,侯友宜也有七年的副市長生涯。尤其朱市長每每委以重任(2016參選總統時,侯還曾代理市長三個月),「侯副」在新北市政府裡頭的份量,如同「市長分身」。

對市政的嫻熟,侯友宜其實很有信心,面對周錫瑋的「挑戰」,他也一點不懼。問題是這次初選,不只侯周,還有意外殺出的金介壽。眼看情勢將是「二打一」,而且很可能會演變成為「毀侯大會」,而不僅是「市政論辯」,同室操戈的結果,徒留話柄給民進黨在正式選舉時消遣嘲諷,無疑是自廢武功。

三、該說的,不必透過辯論才能說。

辯論的目的,是要讓參選人「完全透明」。但想讓一個參選人「完全透明」,卻未必非得透過「辯論」,才能達到。

外界質疑最多的「三一九槍擊案」、「鄭南榕圍捕案」跟「三億探長案」,從二二八宣佈參選之後,侯友宜已經透過大小媒體,清楚地闡述回應過各種質疑。

既然有方法,可以「不傷和氣」地就把「事情說清楚」,那又何必拘泥於非得參加「初選辯論」不可?

所以,侯友宜不是不辯論,而是不願在這個階段做出「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如果一旦初選通過,順利獲得黨內提名,成為「國民黨新北市長參選人」,之後面對「民進黨的新北市參選人」,不論是蘇貞昌,是游錫堃,還是吳秉叡,屆時侯友宜一定願意與之辯論,該戰就戰。

#新北 #侯友宜 #黄暐瀚 #周錫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