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饕若想吃河豚等有毒生物,必須先經專業人士處理,才能安心享用。澳洲近幾年海蟾蜍(Cane toads)猖獗,對當地生態造成影響,由於其腮腺具有毒性,因此鱷魚、蜥蜴等掠食牠後,都因中毒喪命,不過生物學家在5年前,意外發現海蟾蜍被解剖的屍體,且僅無毒的心臟被吃掉,讓他們很意外,進一步發現兇手竟是「河鼠(Rakali)」。
海蟾蜍又稱美洲巨蟾蜍、甘蔗蟾蜍,原產於中美洲及南美洲,1935年被引進澳洲,原本是用於清除甘蔗上的害蟲,但因牠具有毒腺且繁殖力強,反而導致牠對原生物造成威脅,每年甚至可遷徙60公里,在2011年至2012年間,還從澳洲東北部沿岸遷至西部金伯利地區,導致蜥蜴及北部松鼠等數量大幅減少。
生物學家瑪麗莎(Marissa Parrot)表示,「2014年我們在溪流邊,發現數隻被捕食過的海蟾蜍,隔日又再次發現5隻新屍體,且胸口下方切口一樣,精準地刀工宛如外科手術的技巧」,進行驗屍後發現,較大的海蟾蜍心臟與肝臟都消失,而具有毒性的膽囊則被移至胸腔外,而中型海蟾蜍除了心臟、肝臟被吃,還有一至兩條腿的有毒的外皮被扒下,無毒的肉被吃光。
生物學家透過遠程紅外熱像儀鏡頭,並對肌肉殘留咬傷進行分析,發現兇手竟是「河鼠(Rakali)」,瑪麗莎透露「有些囓齒動物可能會吃小青蛙,但未曾出現吃大青蛙的囓齒動物」,而不少地區的鱷魚、斑尾虎鼬等都不是海蟾蜍的對手,將其吃下後幾乎身亡,對於河鼠的捕食行為很驚訝,目前尚不清楚河鼠是運用吃本土蟾蜍的技能,還是自學吃海蟾蜍的技巧。
文章來源:Theconversation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