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至1988年的43年間,臺灣在蔣介石與蔣經國父子主政的國民黨政府治理下。肯定他們的人,認為那是一段盛世歲月,生活從清苦到富裕,人民安居樂業。否定他們的人,認為那是威權統治年代,有人坐大牢,甚或丟了性命。資深媒體人鄭佩芬在《近看兩蔣家事與國事:一九四五~一九八八軼事見聞錄》一書中,將親眼目賭或親身經歷的真相與事件翔實記載下來。

【精彩書摘】

蔣經國在1972年6月1日正式出任行政院長,大力推動一連串的重大政策,其中提拔所謂的「吹臺青」們,最令當時社會耳目一新,人心振奮。一批年輕的青年才俊被拔擢,讓他們在不同的職位上經過重重的歷練,逐步進入政府擔任要職。時隔四十餘年後,社會大眾還能偶爾看到一些當年被蔣經國賞識的「吹臺青」們的身影,也記得他們曾經扮演過的角色。

許水德身段柔軟,忍耐力強,配合度高,是長官喜歡的典型。同為澎湖鄉親的新黨大老陳癸淼,形容他是「無病無痛到三公」。無可否認,許水德的官運確實讓其他同輩的「吹臺青」們難望其項背。他曾任高雄市長、臺北市長、內政部長、駐日代表、國民黨祕書長、考試院長。

許水德在內政部長任內,適逢蔣經國過世,長子蔣孝文相隔一年後病逝,許水德曾感嘆徐乃錦的遭遇:「兩年內家破人亡,可憐啦!」並對我說徐乃錦若有什麼需要,可以告訴他。直至今日,他還是很熱心、很活躍的黨籍大老,日前還曾以國民黨大老的身分,負責主持洪秀柱當選國民黨主席的布達儀式。

高育仁在蔣經國心目中的評價,是當代「吹臺青」中不僅聰明才智過人,也最具民意基礎的政治菁英。他當選過臺灣省議員、臺南縣長,出任過內政部次長、臺灣省民政廳長、國民黨中央黨部祕書處主任、臺灣省議會議長。在祕書處主任任內,適逢中美斷交,他受命於一週內籌備召開國民黨臨全會,機智能力都屬一流,但是與許水德相比,他的仕途坎坷得多。

事隔多年後,許多認識高育仁的人士認為,若非高育仁在省議會議長任內遇到蔣經國過世,或許不至於在離開省議會後只擔任3屆立委,政治之路便嘎然而止。

1975年,趙守博寫了一篇〈摒棄落伍觀念,加速革新進步〉的長文,刊載在《中央日報》上,被當時正大力推動革新的行政院長蔣經國看中,在國民黨中常會上,呼籲全國公務員都應該閱讀。省主席謝東閔會後立刻召見了同為彰化同鄉的趙守博,並請他擔任救國團學校組組長,趙守博從此踏入政壇。

他從省府新聞處長、社會處長,到國民黨中央黨部文工會副主任、社工會主任。1989年,正式入閣出任勞委會主委,1994年,升任行政院祕書長,1998年轉任末代省長至2000年政黨輪替,是政壇常青樹之一。

(本文摘自《近看兩蔣家事與國事:一九四五~一九八八軼事見聞錄》/時報出版 提供)

《近看兩蔣家事與國事:一九四五~一九八八軼事見聞錄》/時報出版
《近看兩蔣家事與國事:一九四五~一九八八軼事見聞錄》/時報出版
#兩蔣 #提拔 #吹臺青 #蔣經國 #蔣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