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任何喜愛食物、烹飪或社會歷史的人,菜單都是絕妙的資料來源。」
--英國鬼才名廚赫斯頓‧布魯門索(Heston Blumenthal)
維多利亞女王就任六十周年大宴、第一屆諾貝爾獎晚宴、歐巴馬第一任就職午宴、月球上的第一餐、畢卡索為四隻貓餐館設計的菜單、第一間得來速、協和客機首航時推出的飛機餐、第一頓校園食堂供餐、巴黎麗緻酒店的飲品單、英國「肥鴨」和西班牙「鬥牛犬」餐廳的菜單……
【精彩書摘】
如今,爆米花在世界各地都與電影形影不離,但我們看電影時吃零食不太是為了填飽肚子,背後原因比較可能是一九三○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期間戲院主人能藉此獲得經濟利益。
一八九五年,電影界教父盧米埃兄弟(the Lumière brothers)在巴黎向付費觀眾播放了史上第一部「電影」,爆米花則一直等到約三十年後才出現。
直到一九二○年代中期,所有電影都是附有字幕的無聲默片,現場不僅靜得似乎連一根針掉在地上都聽得見,由於下層階級的識字率不高,字幕也妨礙了多數人專心欣賞影像。
隨著所謂「有聲電影」出現,電影突然變得好懂許多,電影院也生意興隆。但是,經濟不景氣使娛樂活動受到重創。當時在美國,爆米花已經是一種相當受歡迎的小吃,電影院老闆們於是想到了這種投資成本不高又能增加利潤的方法,如此一來,無論是過道上的個人小販賣的還是門廳的小賣部販售的,零食─ 爆米花、汽水和糖果餅乾─ 變成了觀影經驗的重要元素。
(本文摘自《品菜單:令人垂涎的經濟與社會變革紀錄》/時報出版)
【作者簡介】
伊芙‧馬洛(Eve Marleau)
生活在倫敦的美食作家與編輯,曾為《衛報》、《星期日泰晤士報》等刊物撰寫文章。
著有《回鍋黑暗》(Bake in Black,二○一五年)與《櫥櫃》(The Kitchen Shelf,二○一六年)等書。
【譯者簡介】
林柏宏
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業。讀字譯人,嗜寫書蟲,譯有《一顆屁的科學》、《月球之書》、《AI之書》。
合作或賜教,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