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天津市薊州區一個小山村,竟出現寫有特殊文字的岩石,被村民稱為「天書神石」,因此家家戶戶都會祭拜石頭,認為是神石能保佑村莊風調雨順,而專家對此感到好奇,發現神石上的文字非常特殊,既像蝦子又像花朵,進一步調查揭開神石的秘密。
薊州北部的西井峪村位於山谷裡,當地產有一種「天書神石」,白色石頭上印滿黑色花紋,看起來像某一種文字,但又像蝦子,節目單位《地理·中國》便前往調查,發現村裡每戶人家都會供奉類似的神石,每逢家中孕婦生子或長輩過生日時,村民就會拿出神石祭拜,還有村民認為,石頭上的符號是天書,保佑西井峪村平安。
節目組進入村內發現,西井峪村的每棟建築都用石塊搭建,且多為清末明初的老房,保留著純樸的味道,而他們用石頭蓋房,不只是取建材方便,且石頭輕輕一敲,就能分割成兩片,非常方便,村內一名老翁表示,用石頭建的房子很牢固,而且冬暖夏涼,遇到唐山地震也沒事,都是靠神石保佑。
而村民都是至西井峪村北面的山取石頭,因此節目組決定入山調查,期間發現路邊的岩石層次分明,像是被人工切割的,相當特殊,而來到半山腰處,發現兩顆巨石上的花紋,與村民手中的神石類似,都長滿特殊的黑色花紋,一個像花朵,另一個則像蝦,岩石上的花紋並不像人工製成。
類似天書岩石也出現在浙江省仙居縣一處崖壁上,但岩石上花紋像蝌蚪,因此又被稱為蝌蚪文,山崖則被稱為蝌蚪崖,專家不禁推測,兩者可能有關聯性,因此至仙居縣調查,由於蝌蚪崖位於高山頂部,因此居民也未曾近距離觀看過,但從遠處看,岩壁上就像長了一隻隻蝌蚪一樣。
節目組爬上蝌蚪崖後發現,其表面並不平整,密集分布圓形的凹坑,遠觀就像是蝌蚪,專家解釋,億萬年前仙居縣的地底下,含有二氧化矽的酸性岩漿,部分熔岩噴溢過程中,在接近地表時遇到大量的水而形成球狀,也就是泡石流紋岩,之後又遇火山爆發,流動中形成普通流紋岩,經板塊運動使地殼升高。
沒有石泡的流紋岩遭擠壓抬升,岩體上也形成裂縫,再經過流水侵蝕後,形成支離破碎的石頭外觀,由於兩種岩石推疊,造就仙居縣的山體,而岩石的成分不同,抗風化程度也不同,經過億萬年的風化等,形成現今的蝌蚪岩,這也使專家推測,西井峪村的天書石可能成因也是如此。
地質調查中心研究員陸松年解釋,幾億年前薊州位於海平面以下,直到約1億年前,該區域地殼隆起形成陸地,使當地岩石多為海相沉積岩,神石屬於白雲岩,形成時間約在15.7億至15.6億年前,當時地球上還未出現動物,因此岩石上的花紋,不可能是蝦子的化石。
經過地質分析後,發現石層屬單斜層,認為其形成分為三階段,在遠古時期,大量方解石和黏土等物質,受水及空氣等外力搬移,聚集到該地形變成軟泥土,也就是所謂的沉積層,之後因發生地震,導致沉積層水分流失,岩石上便出現裂隙,附近的有機物及礦物質等跑進去將裂隙填滿,經過長時間及高壓的 成岩作用,最終形成這種有黑蚊的白雲岩。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