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漸攀升的年均氣溫、不斷膨脹的全球人口、益發稀缺的天然資源,與節節下降的農地面積……
我們習以為常的餐桌風景,即將不復存在——人類的明天可否產出足夠的糧食?又能吃些什麼,以維繫文明存續?
全球的糧食生產現場向來深受氣候與環境的影響。
而近年異常的乾旱、高溫和洪澇發生頻仍,聯合國估計,未來糧食產量可能會以每十年遞降百分之二至六的幅度,威脅著人類賴以維生的重要命脈。這些損失會讓食物價格在二○五○年上升近兩倍;在世界人口達到九十億之譜時,糧食引致的種種衝突與挑戰將更趨嚴重。
本書作者亞曼達.利特為了這重大且迫切的議題,造訪了全球許多地方,如中國、肯亞、以色列、挪威以及美國許多州,她親至科學家、農人、環保人士工作的各個領域,一探他們分別拿出怎樣的應對之道,以回應全人類迫在眉睫的危機:糧食不足。
作者綜覽動植物科學、食品科學、糧食生產技術,以及氣候與環境科學等面向,從全方位、多角度探討與食物相關的重要議題。
這是一本放眼全球、夠宏觀、可讀性也高的作品,揭露了世界各地為了糧食供應而絞盡腦汁、尋找出路的狀況與進展。
【精彩書摘】
十一月某天的落日餘暉下,我們在歐席古的其中一個鮭魚養殖籠旁,凍得渾身發抖。數千尾鮭魚浮在籠子頂端不停打轉,牠們搖頭擺尾、跳躍騰挪,爭搶懸在半空的塑膠管所噴出有如五彩紙屑的錠狀飼料。魚群似乎毫不受室外華氏零下五度(約攝氏零下二十度)的氣溫影響,牠們對於藏身魚群之中徐緩移動的新奇機械似乎也不知不覺:一台類似長橢圓形版R2-D2的機器人正朝四面八方發射綠色雷射光束。
這台暱稱「刺鰩」(Sting Ray)的設備是由深海鑽油產業的工程師為了消滅海蝨專門打造,是歐席古「軍火庫」裡正在進行測試的武器中,特別稀奇古怪的一件。「刺鰩」會透過即時傳輸影像「監看」魚群,並利用類似霍爾赫.艾勞德的「停看噴」機器人內建軟體的人工智慧程式,辨識魚鱗顏色和質地有無異常。就如「停看噴」機器人學會如何分辨雜草和作物,「刺鰩」也學會區分海蝨和鮭魚鱗片上的斑點。機器人一偵測到海蝨,就會在數毫秒內發射一道常用於眼科手術和除毛的二極體雷射,將海蝨消滅。鮭魚的魚鱗像鏡面一樣會反射光束,但呈凝膠狀有點像蛋白的海蝨在雷射照射下,會變得硬脆並漂離。
歐席古與兩名競爭對手萊瑞海產集團(Lerøy Seafood Group)和薩爾瑪集團(SalMar)合作,為機器人研發計畫投入一百五十萬美金的種子基金。三家企業最早於二○一四年開始進行測試,如今在挪威和蘇格蘭各地的鮭魚養殖場共已裝設約兩百台專門焚化海蝨的機器人。不過歐席古談起這項科技時只輕描淡寫。「這只是將消滅海蝨的古老方法加以機械化。」他告訴我。「刺鰩」機器人模仿的是大自然中所謂的「清潔魚」如隆頭魚(wrasse)和圓鰭魚(lumpsucker):這種清潔魚會將寄生在大魚鱗片上的海蝨一隻一隻吃掉。多年來,歐席古都會在鮭魚養殖籠裡放入好幾批清潔魚,作為減少海蝨感染的防疫措施,但是只靠清潔魚群還是無法應付大規模爆發的海蝨疫情。而飼養除蝨用的清潔魚群不但必須提供特殊食物,還要在養殖籠內為牠們打造講究的海藻棲地。
研發「刺鰩」機器人的公司總經理約翰.布列維克(John Breivik)表示,這台機器人是仿效圓鰭魚再加以改良。「每十萬尾鮭魚可能需要一萬尾清潔魚才能控制住海蝨數量,但換成雷射機器就只需要一到兩台。」他強調清潔魚和機器人在除蝨工作上可以相輔相成。清潔魚比較擅長解決魚鰓下面的海蝨,而機器人可以鎖定清潔魚看不見的無色海蝨幼蟲。「這是老方法與新方法的協同作業。」他如此分析。在使用「刺鰩」的養殖場,海蝨數量減少了百分之五十,而他們的人工智慧系統也透過累積鎖定海蝨的經驗,變得更聰明、更有效率。「就像是複利效應。」布列維克說。至於歐席古則沒有布列維克那麼樂觀。「再看看。」他語氣平板,兩眼覷著養殖籠中不停有光束閃動的冰冷海水。
多年來測試過無數新方法皆徒勞無功,歐席古的憂慮其來有自。大約十年前,海蝨問題剛開始失控時,歐席古和其他業界領袖在飼料裡混入以「虫拜拜」(Slice)為商標的農藥「因滅汀」(emamectin benzoate)來除蟲,這種藥劑會經由鮭魚腸道內襯進入組織,海蝨在此吸收藥劑之後就會斃命。使用藥劑一開始有效,但後來海蝨身上出現抗藥性。歐席古和其他業者也試過藥浴法,在鮭魚成熟期間每隔數週以雙氧水沖洗。但海蝨再次適應了新環境。他們也試過用高壓水流清洗,把感染海蝨的鮭魚送進類似洗車場的設備裡沖洗。但這種方法所費不貲,甚至帶給鮭魚心理創傷造成發育不良。
現在歐席古在測試「刺鰩」機器人以外的其他機械技術,包括能夠容納十五萬尾魚的巨大活動式養殖籠。如果籠內有可能爆發海蝨疫情,就能將整個養殖籠降入更冰冷的海水層,讓海蝨無法存活。他也在研究於養殖籠外裝設孔目極為細小、可阻絕海蝨進入的網狀護板,再搭配水下攝影機和數位感測器,以及早偵測海蝨疫情。
若是所有措施都宣告無效,歐席古也已預作準備,打算將魚群全數隔離。他斥資數千萬美金,研發出外壁材質為固體聚合物的球形養殖籠,這種稱為「蛋籠」(Egg)的籠子深一百五十英尺、寬一百英尺,每籠可容納二十萬尾鮭魚。「蛋籠」與北歐海岸線的美學背道而馳,半浮半沉在峽灣中,儼然像白色幽浮,但是可以完全阻擋寄生蟲入侵。此外「蛋籠」也號稱具備其他環保層面的優點,包括減少排泄物排放、避免鮭魚生病或逃脫,「蛋籠」與其他研發中的「密閉式圍容系統」(closed containment system)皆獲得環保團體和沿海居民的支持。然而,這種技術非常複雜且成本高昂。「蛋籠」裡的水必須從較深的海水層打入,還需持續換水過濾,以除去微小的汙染物;籠內必須裝設扇葉,以製造出強度經過精密計算的水流供魚群逆流游動(鮭魚能夠游很長的距離,養在靜水裡無法鍛練出適合的肌肉量);需要裝設浮標系統以吸收籠外水流造成的衝擊(互衝的水流事實上可能會讓魚群暈眩不適);籠內產生的大量排泄物和廢物需要捕集和處理;必須進行徹底而全面的衛生清潔措施,以維持蛋籠清潔和籠內魚群的潔淨健康。歐席古也投入經費研發一種甜甜圈形的圍容系統(暱稱自然就是「甜甜圈」the Donut),它的運作原理和「蛋籠」很相似,但是設計成可產生控制得更精準的強勁水流讓鮭魚逆流而游,功用就在於養出「身材更好」的魚群。
某方面來說,這些圍容系統就是水中的垂直農場—皆是由高科技嚴密控制的生長環境。採用圍容系統的水產養殖場,理論上至少能夠抗衡海洋暖化的壓力:籠內的海水可自更深、溫度更低的水層抽取,酸鹼值則可加以處理調整。但這些措施都會導致成本節節攀升。「投入大筆金錢只為了矯正水產養殖業的錯誤,這種做法也許顯得很荒謬,」英格麗.羅梅德如此對我說,「要是全球對於海鮮的需求量沒有飆高,而捕撈的漁獲量也沒有這麼急速衰減就好了。」
(本文摘自《明天吃什麼》/臉譜出版)
【作者簡介】
亞曼達.利特(Amanda Little)
《能源之旅》(Power Trip;暫譯)和《平地而起》(From the Ground Up;暫譯)兩本書的作者。她的文章題材離不開環保、能源和科技等議題,作品可見於《浮華世界》、《滾石》、《連線》、《紐約》雜誌和《華盛頓郵報》等知名媒體刊物中。她也是Salon.com和Grist.org的聯合專欄作家,以及《紐約客》和《富比士》網路平台上的部落客。利特在范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英文系教授調查報導和非虛構類創意寫作課程。
【譯者簡介】
王翎
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所畢業,現專事筆譯,新近出版譯作為《歐洲中世紀城堡》和《口感科學》。期盼繼續深入書中世界徜徉探索,享受揀字選詞和推敲琢磨的樂趣。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