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為了擴張國土,不惜發動戰爭掠取資源,實力強大的王朝自然不懼怕這些外族蠻夷的騷擾,但是實力弱小的就不得不用其它手段與侵略者妥協,派遣公主塞外和親就是一種,只要達成協議,這些少數民族就不會頻繁的進攻中原。不過外界不免好奇,為何和親公主下嫁匈奴卻幾乎沒有生下子嗣?背後原因讓人心疼。

根據《搜狐網》報導,古代和親政策始於漢高祖劉邦,因為常年的戰亂紛爭,最終導致漢朝的經濟實力衰弱,為了邊疆安定,漢朝先後嫁了10多位公主給匈奴,希望能生下孩子,有朝一日繼承匈奴的大權,歸順朝廷,但這樣的美夢卻始終無法實現。其實並非這些和親公主不能生育,而是艱難的處境讓她們心有餘而力不足。

首先,和親公主作為鞏固國家統治地位的工具,遠嫁匈奴必定承受不少苦難,尤其是匈奴首領的年紀多半很大了,就算想「做人」也是力不從心,而且在求娶公主之前想必早已妻妾成群,和親公主的年齡說不定比首領的兒子還小,加上公主孤身一人來到塞外,沒有能力和其他女子爭寵,自然也不會產生太多的感情。

其次是塞外氣候嚴寒,與中原大不相同,身子嬌貴的公主到了異地除了要融入匈奴的生活,光是氣候就足以吃盡苦頭,甚至有公主一結婚就生病了,身子如此虛弱,更不用說生孩子。再者,中原公主一旦有了小孩,說不定會影響匈奴內部穩定,因此匈奴絕不容許這件事情發生。

然而最關鍵的原因在於匈奴「父死子從,兄死弟繼」的陋習,也就是說,當匈奴首領去世後,他們的弟弟或者兒子有權繼承他們的財產和妻子,除親生母親之外。然而中原公主深受儒家思想影響,這樣的陋習自然無法接受,激進一點的甚至寧死不從。

#古代 #公主 #匈奴 #生育 #和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