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貴為九五至尊,食衣住行樣樣都不能馬虎,尤其吃食方面更是講究,清朝皇帝的飲食皆由御膳房負責,每餐都有上百道菜餚上桌,看似奢華享受,但其實皇帝用膳時的規矩特別多,在吃每一道菜之前,不但要用「銀牌」驗毒,還得讓太監先嚐一口。

根據《央視頻》報導,御膳房是從清代才出現的,屬於「御茶膳房」的一部分,隸屬於內務府,御茶膳房負責宮廷內的日常飲食,下屬機構包含膳房、茶房和檔案房,其中膳房又分為葷局,主管肉類、魚類、海鮮;素局,主管蔬菜、乾菜、植物油料;掛爐局,主管燒烤;點心局,主管包子、餃子、燒餅以及各式糕點;飯局,主管粥、飯。

有趣的是,儘管御膳房的分工這麼精細、豪華,但做出來的正餐,皇帝卻不怎麼愛吃,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著作《我的前半生》提到,為了在皇帝一喊「傳膳」,就可以快速地將餐點送到他的面前,御膳房的菜餚基本上都是在半天,甚至一天前就做好,並且一直放在爐子上保溫,這種不新鮮的飯菜,皇帝通常都會選擇不吃,並擺在桌子的最遠處,因此「傳膳」其實是禮儀作用大於實際作用的。

皇帝用膳時也有許多規矩,像是很多人都曾聽聞「不過三口」和「銀針試毒」,前者指一道菜皇帝不能吃超過三口,以免暴露喜好,身旁會有「侍食太監」將不能再吃的食物收走,防止有心人下毒;事實上侍食太監的功用只是記錄皇帝的口味、喜好,以改善之後的膳房飲食,皇帝也沒有一道菜只能吃三口的規定。

不過清朝確實有類似於「銀針試毒」的防範方法,溥儀在著作中透露,每個菜碟或菜碗裡都有一塊銀牌,是為了戒備下毒而設的,而且為了同樣的原因,每道菜送來之前都要先給一名太監吃過,確認沒問題才可以擺上桌。

#皇帝 #清朝 #御膳房 #溥儀 #用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