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各國為了爭奪土地、金錢和權力,經常發動戰爭,造就不少武將在歷史上留下重要地位,然而觀看這些名將的畫像時,就會發現他們幾乎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擁有「啤酒肚」,和現代人對於「健壯」的想像大相逕庭。事實上,古代武將的「啤酒肚」並不簡單,不但有助於熬過長途行軍,就算身上背著沉重的裝備也不至於很快就失去體力。
根據《國家人文歷史》報導,秦朝人體雕塑「兵馬俑」注重刻劃現實條件下的人體形象,加上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因此陪葬的人俑大多會模仿活人在現實中的生活型態。仔細觀察兵馬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現象,地位越高的兵俑,肚子越大,身上的鎧甲逐漸壓不住肚子而突起;除了秦朝以外,翻看各個朝代的將軍畫像,大多都長得雄壯魁武,且都擁有一個大肚腩,這樣的體型不會影響在戰場上的發揮嗎?
事實上,古代將軍的大肚腩並不是因為懶惰、享樂而產生的「啤酒肚」,而是包裹著厚厚肌肉的「將軍肚」。在古代戰爭中,軍隊需要長途行軍,身上還必須穿戴沉重的裝備,對於戰將和士兵都是一大考驗,所以身上必須要有一定的脂肪儲備量,否則體力很容易會出問題。
因此在現代看來有些貶意的形容詞,比如「燕頷虎頸」、「虎背熊腰」、「五大三粗(五大指手大、腳大、耳大、肩寬、臀肥;三粗指腰粗、腿粗、脖頸粗)」、「腰闊十圍」等,都是當時將軍或士兵的理想身材標準,極具行軍打仗和近戰格鬥的實用性,同時也變成古代繪師描繪武將形象的標準模板。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