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內蒙古自治區一名村民在挖樹根時,意外發現一塊「廢鐵」,帶回家後被7歲的弟弟當作玩具拖在地上玩,未料表層的鏽跡因此脫落,露出原本的「龍形真面目」,於是隨即將其送往當地文物館,經過專家研究分析,發現這其實是一件來自新石器時期的「玉龍」,又有「中華第一玉龍」之稱。

根據大陸央視紀錄片《尋古中國》介紹,1971年8月,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賽沁塔拉村的村民張鳳祥在山坡上挖樹根,鏟子突然敲到一塊堅硬的石板,並在下方發現一塊「廢鐵」,他撿起後帶回家,被7歲弟弟張鳳良看到,在廢鐵上綁繩子當作玩具,每天拖在地面上玩,未料廢鐵表層的鏽跡隨著摩擦和撞擊逐漸脫落,最終露出真面目。

張鳳祥驚覺這塊廢鐵不簡單,於是急忙送到翁牛特旗的文化館,但當時工作人員只把它當作普通的文物,上鎖在展示櫃內,直到1975年遼寧省考古研究院名譽院長郭大順、孫守道前往參觀,才發現這個文物竟是一件來自新石器時期紅山文化的「玉龍」。

「玉龍」外在呈現墨綠色、有岫岩玉的特徵,高26公分且完整無缺,整體蜷曲為C字形,龍頭的吻部前伸、微微向上彎曲,嘴緊閉,還有對稱的雙鼻孔,雙眼凸起呈菱形,鬣鬃飛揚。

郭大順指出,這件「玉龍」的形象和商代出土的龍形文物相似,只是形體略有變化。考古學界認為,早在商周時期,人們心中「龍」的形象就已經定型,並延伸出不同的變體,而翁牛特旗發現的「玉龍」基本造型和河南安陽商代婦好墓中出土的玉龍相似,且表現出更加原始的特徵,因此將其命名為「C形碧玉龍」,另外還擁有「中華第一玉龍」之稱。

#中華第一玉龍 #玉龍 #廢鐵 #新石器時期 #紅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