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許多中原王朝會透過「和親政策」,和周圍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維持良好關係,不過大多數的和親,都是中原王朝派公主出嫁,很少有異國公主嫁入中原的案例,大陸歷史雜誌《國家人文歷史》指出,這樣做不但能滲透進少數民族的政權,實現「換血」革命,還能避免少數民族成為外戚,並確保中原王朝血脈的純正。

根據《國家人文歷史》報導,儘管春秋戰國時期,不少諸侯國國君迎娶異國公主,但綜觀歷史上的和親現象,往往是中原公主出嫁,很少有異國公主嫁入中原,比如武則天時期,東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求親,希望能將女兒嫁入李唐王室,武則天打算下令讓淮陽郡王武延秀娶親,中書舍人張柬之得知後上奏勸阻,「自古皆為中原王朝將公主嫁入夷狄,並無夷狄將自己的公主嫁入中原。」

中原公主嫁給異國之君,和異國公主嫁入中原王朝,兩者究竟有何區別?為何後者比較罕見?西漢官員劉敬曾提出和親主張,如果將長公主嫁給匈奴的冒頓單于,再加上貢奉厚禮,冒頓單于必定會將長公主立為閼氏(音同厄氏,指匈奴君長的嫡妻),生了兒子也必定會立為太子;如果匈奴單于是漢朝的女婿或外孫,就不會再與漢朝為敵,如果成為敵人了,匈奴就是「抗禮」。

也就是說,西漢以和親鞏固政治的主要方法是透過「嫁公主」,再生下擁有中原王朝血脈的匈奴單于,希望能藉此掀起一場少數民族政權內部的「換血」革命;如果中原王朝娶異國公主為妻,少數民族就會成為外戚,可能因此滲透進中原王朝的權力體系,如果擁有少數民族血脈的皇子繼承了皇位,也難保中原王朝血脈的純正,同時還給予少數民族干政的可能和機會。

除此之外,和親公主還承擔在少數民族地區傳播中原文化的「教化」作用,比如唐朝的文成公主,根據《舊唐書‧吐蕃傳》記載,她嫁給吐蕃、入藏後,許多吐蕃人「服改氈裘,語兼中夏」;這些和親公主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少數民族在禮儀、服飾、建築等方面的文化。

#和親 #古代 #公主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