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認為,「嬴」是秦國王室的姓,所以秦始皇本名嬴政,而單名為「蕩」的秦武王自然就叫嬴蕩,然而這樣的稱呼其實並不符合古人的習慣,大陸歷史學者卞恒沁指出,古人「稱氏不稱姓」,而秦國王室為嬴姓趙氏,所以秦始皇應該是「趙政」而非「嬴政」,秦武王也是「趙蕩」而非「嬴蕩」。

卞恒沁指出,古代的「姓氏」指的是兩個不同的東西,北宋劉恕所撰的《資治通鑑外紀》提到,「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意思是大宗為姓,小宗為氏;本源為姓,旁支為氏。

上古時期,尚未確立婚姻關係,當孩子出生後,只能確定是哪個媽媽生的,而不知道父親,《史記‧殷本紀》記載,商朝的始祖名為契,並稱他的母親簡狄是吃了燕子蛋才生下了契。

會有這種神話故事出現,說明故事中的主角其實也不清楚父親到底是誰,並在這種情況下形成「母系社會」,所有人都能追溯到同一個祖先奶奶,以她的「姓」當作部落符號,所以「姓」字的部首為女,上古時期最早的一批姓也多為女部,比如夏王室姓姒、周王室姓姬、齊國公室姓姜、秦國王室姓嬴。

隨著部落擴大、人數增多,一部分人必須另找地方生活,為了和別的旁支區分開來,就必須再取一個「氏」,比如周王室分封出去的子弟,鄭國是姬姓鄭氏、晉國是姬姓晉氏、衛國是姬姓衛氏。

卞恒沁表示,在上古社會人們「稱氏不稱姓」,比如孔子本名孔丘,是子姓孔氏人,因此大家都稱呼他「孔丘」而非「子丘」;同理可知,秦國王室是嬴姓趙氏,所以秦武王不該稱呼「嬴蕩」而是趙蕩,秦始皇也不該是「嬴政」而是「趙政」。

#秦始皇 #秦武王 #姓氏 #秦國 #卞恒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