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山東的陵陽河遺址曾遭受暴雨,意外沖出3枚刻有神祕符號的「大炮彈」,古文字專家研究後驚喜不已,認為是古人描繪5000年前春分、秋分,自遺址東望,太陽從山峰間冉冉升起的畫面,而這些符號具備了漢字的音、形、義因素,是比甲骨文還要早1500年的圖像文字,而3枚「大炮彈」則是祭祀用的禮器。

綜合陸媒報導,1960年夏天,山東省日照市莒縣遭受暴雨,引發山洪,未料竟從陵陽河邊沖出3枚「大炮彈」,村民們發現後,立刻聯絡莒縣文化館,館長蘇兆慶將「大炮彈」沖刷乾淨,驚奇地發現每一枚炮彈的身上都刻有不同的神祕符號,於是直覺認為它們可能不是炮彈,而是其他文物,並在幾年後帶給其他專家研究。

古文字專家認為,其中一枚「炮彈」上的圖形為日、雲、山的形狀,是5000多年前的陵陽河遺址先民描繪太陽從山峰間升起的景象,大陸古文字學家于省吾將這個符號解釋為「旦」字;蘇兆慶事後重回陵陽河遺址觀察,發現每逢春分和秋分,遠方的太陽正好會處在山峰之間,與「炮彈」上刻劃的景象相同。

後續經考古界專家們一致認同,炮彈上的符號是早期大汶口文化(新石器時代,約前3500年至前2500年)的文字,屬於圖像文字,具備漢字音、形、義的因素,比甲骨文還要早1500年。而這個被當作「炮彈」將近20年的文物,也被正式命名為「大口尊」,且加上當初被暴雨沖出的3個,在陵陽河遺址共發現近20個類似的大口尊。

大口尊是一種大型陶器,每一個器物身上都刻有不同的符號,種類多達30個,包含日、月、山、樹、鉞( ㄩㄝˋ )、錛(ㄅㄣ)、王冠等;而這些大口尊出土時,大多豎立於墓主人的腳端,刻劃符號的那面朝著墓主人,部分符號還有塗過硃砂的痕跡,說明大口尊是作為重要的祭祀禮器使用。

#大口尊 #炮彈 #陵陽河遺址 #大陸 #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