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才」一詞自古以來被視為貶義詞,但奇怪的是,清代不少大臣卻喜歡自稱「奴才」,大陸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毛立平指出,自稱「奴才」是滿族旗人專屬的特權,他們的地位往往比漢族大臣還高,如果有漢人敢自稱「奴才」,還會被皇帝斥責。

毛立平指出,滿人入關前,保有部分奴隸社會型態,貴族大量購買、畜養奴僕,形成主奴關係。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後,將手下全編入旗內,旗人將旗主稱為「主子」,努爾哈赤是八旗的總旗主,也是所有旗人的主子,反之旗人則是努爾哈赤的「奴才」。

清太宗皇太極開始稱帝,順治入主中原、建都北京,儘管如此,旗人始終稱皇帝為「主子」,並自稱「奴才」;而朝廷上的漢族大臣,延續了中原王朝的傳統,稱君主為「皇上」,自稱為「臣」。

毛立平表示,在八旗建立和入主中原的過程中,奴才四處征戰、擴大地盤,最終贏得天下,因此主子給予奴才極高的信任和經濟優待,奴才則絕對忠誠於主子,在滿人眼裡看來,主奴關係遠高於君臣關係,自稱「奴才」也成為專屬旗人的特權,且滿族「奴才」通常比漢族「大臣」更有地位。

毛立平說,清代曾有部分漢族大臣想拉近和皇帝的關係,所以在奏摺自稱為「奴才」,不過這個行為受到皇帝斥責與禁止,而皇帝的態度說明了,滿漢之間的界線不能輕易逾越。

#奴才 #清代 #官員 #大臣 #滿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