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戰爭中,攻城往往慘烈至極,卻仍是將軍們的首選。表面上,繞道突襲能避開硬仗、直搗腹地,但往往引來更大災難,歷史也多次證明,一旦繞過城池,不僅補給線暴露、後路也容易被切斷,大軍隨時可能陷入絕境。
根據《搜狐網》報導,攻城是古代戰事極為關鍵的一環,將領們之所以寧可付出慘痛代價,也不願繞過敵方城池,關鍵原因在於城池不僅是軍事據點,更是補給中心與控制地區的核心,一旦繞行,極可能暴露行蹤,陷全軍於險境。
從地理角度看,許多城池選址本就考量「易守難攻」,例如山海關地處燕山與渤海之間,是東北與中原的咽喉要道。明末後金屢攻不下,甚至連努爾哈赤都曾試圖繞道進軍,卻因地勢險惡與補給線暴露而宣告失敗。守將袁崇煥據守山海關多年,成功抵禦多次入侵,足見城池的重要性。
兵法上亦強調,繞城等於自斷後路。敵軍可自城內出擊,切斷後方糧道與退路,使主力部隊陷入絕境。漢朝吳王劉濞(ㄆㄧˋ)便因長期無法攻下梁國,轉而繞行,最終遭名將周亞夫斷糧截擊,導致全軍潰敗,此役成為繞城失策的經典案例。
除了戰略考量,攻城亦有提振士氣之效。古代軍隊多由徵兵組成,士兵身心疲憊,將領需透過戰果與獎勵穩定軍心。成功攻城後,士兵往往能獲得賞金與戰利品,是極具激勵作用的手段。秦將白起便懂得利用此點,常在攻城後短暫開放搶掠,藉此維持軍紀與士氣。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