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錦說,在2005年推動智慧化居住空間計畫前,為了讓建築物智慧化而有智慧建築標章的推動,標章的意義非強迫而是自願性。建築物只要符合法令規定,政府是不會管建築物是否為智慧建築的,我們期望的是如果藉著標章推展,能讓民眾自發性帶動產業發展以提升生活品質。於2005年科技顧問會議後即擴大智慧化範圍,不再只是針對建築,而是「智慧化居住空間」。
如何讓懂建築的知道如何導入自動化及ICT服務設備,讓生活過得更美好,多數建築師並不太明瞭ICT產業設施應如何應用,建築智慧化ICT設備多為自動感知及控制元件,並非高科技產品,對建築師而言,如何運用ICT產品是項課題。傳統建築加上台灣ICT產業優勢必須加以整合才能建構更安全、健康、節能永續、舒適便利的生活空間,這就是智慧化居住空間。
發展智慧化居住空間除可改善生活品質外,還會帶動ICT產業升級。當整合性技術輸出,就不再只是代工,除了國科會主導基礎研究、經濟部技術開發、內政部整合應用,還要發掘民眾需求為何,透過政府跨部會合作締造全民的智慧化居住空間是民眾需要的。我們常聽到智慧化居住空間另有Smart Home、Intelligent House等不同說法,其實各國都大同小異,唯一不同是台灣有其地域性,氣候仍與其他國家不同,所以在綠建築,節能永續及能源等就有獨特性,要配合台灣高溫高濕型氣候達到節能要求,與溫帶高緯度國家相較之下,會是完全是不同構想的。當智慧建築設計能符合亞熱帶氣候區需求,其競爭力就會很大。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