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創作雖然不是正史,但在中國特殊黨政體制與威權氛圍裡,號稱「主旋律」的歷史電影,當然就反映黨的宣傳機構與意識形態主管部門的史觀,而《建國大業》透露的兩岸史觀差異,正是兩岸最難破解的政治難題。
從電影拍攝手法來看,《建國大業》確有很多突破,如重建一九四八年南京總統府國旗飄揚、蔣介石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總統等,對比蔣過去「人民公敵」、「頭號戰犯」形象,共產黨人處理歷史問題,已能以平常心看待。
大陸影視文藝創作或歷史傳記,近年對蔣介石形象形塑,似已從醜化、妖魔化,變得更加人性化、立體化,這既是兩岸關係改善的務實反映,也顯示大陸藝文界或黨的宣傳機構對《蔣介石研究》已能與時俱進。
弔詭的是,《建國大業》歷史電影裡,青天白日滿地紅可滿場飄揚,蔣介石可以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總統」,但在現實環境裡,中國官方媒體卻只能稱馬英九是「台灣地區領導人」,「中華民國」卻都遭消音處理。
這種只能在電影院面對歷史,卻無法面對政治現實的態度,正是兩岸交流經常受到侷限的根本障礙。
或許《建國大業》深知兩岸糾結難解,因此,除了歌頌共產黨人如何團結合作,全面反映蔣介石李宗仁軍政派系內鬥,全劇停留在新中國誕生之日就未再著墨,既避開中共高層權力鬥爭的尷尬題材,也迴避兩岸持續數十年軍事衝突、冷戰冷和的史實。
不過,片中對青年蔣經國在上海「打老虎」卻有深刻描繪,面對孔宋家族貪腐已成燎原,老蔣曾無奈勸阻小蔣,並說:「反,亡黨;不反,亡國!」此話一出,心領神會的北京觀眾,發出了陣陣的笑聲。
對共產黨人的史觀來說,「中華民國」已成中國近現代史一部分;但就絕大多數台灣人史觀而言,不論統獨,不分藍綠,「中華民國」不僅是歷史事實,更是繼續存在的政治現實。
拍製《建國大業》的劇組,在完成任務後正籌拍《建黨大業》,作為中共建黨九十周年獻禮。電影藝術已成為詮釋史觀的利器,「主旋律」電影也將成為中共宣傳部門「置入性行銷」政治理念的最佳工具。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