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以大陸為生產基地,把產品出口到歐美國家的狀況,在大陸人均所得提高,消費能力崛起之下,已經完全改向。13億消費人口讓大陸從過去提供勞動力的世界工廠,轉變成全球企業所爭奪的世界市場。
從總體數據來看,今年1~8月大陸的零售消費總額達78763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增長15.1%,雖然增速回落6.8個百分點,但消費數據仍然以兩位數的速度持續增長。
與火熱的內銷市場相比,大陸外銷市場可謂慘不忍睹。
根據大陸海關總署公布,今年1-8月貿易進出口總額達1兆3386.6億美元,年減22.4%,其中,出口7307.4億美元,年減22.2%;出口商品的衰退幅度,又以電器及電子產品出口年減20.7%、機械設備出口年減18.8%為最高。而這正是大陸外向型台商的傳統強項。
外銷與內銷的黃金交叉
從去年富士康及康師傅股價交叉,可以更直接看出台商外銷模式的式微。
從企業的獲利表現及股價走勢,也可以看到類似的趨勢變化。台資企業中,以富士康及裕元分別代表電子及傳產製造業的出口外銷企業,食品股三大龍頭康師傅、旺旺、統一企業則代表內需消費企業。
從業績表現來看,從事製造裕元因為業績含有零售業務的加持,所以業績還能維持平穩的增長,但其製造業概念仍濃厚,因此股價本益比不到10倍。
富士康07年以前獲利雖都是大幅躍進,惟成長動能到07年就已經走入平緩,08年受到金融海嘯影響,獲利大幅衰退,今年上半年度則已由盈轉虧。
同時富士康股價也是從07年開始走下坡,08年6月23日甚至被康師傅超過,從此就再也沒能回到10港元以上,宣示著大陸外銷企業已走向式微。
相反的,三檔台商食品股卻都繼續增長,康師傅發下豪語,要以大陸GDP增速的1.5~2倍速度成長。旺旺08年初從新加坡下市轉往港股掛牌,引起轟動,甫上市,在台資企業總市值排名中便直接高過富士康,今年更是衣錦還鄉率先在台發行TDR,上市後連創下9根漲停,本益比高達45倍以上,即使現在計算09年的預估本益比,也高達36倍。很多電子業及出口業至今都還難以達到這樣的估值。
連鴻海都想玩通路
近幾年來,香港的內需通路股儘管獲利不是特別出色,但本益比幾乎都在30倍以上,原因就在於隨著大陸市場消費市場成長,以及通路布建的概念,引發了投資者的憧憬。
所以鴻海集團自然也不想錯過
(文轉B3)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