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三點,周鎮松副市長準時走進會議室,這位年輕的官員開始與我們暢談汕頭對台經貿成效。

廣東距台最近的城市

兩岸三通以前,對台工作僅僅停留在對台宣傳和反對台獨上。現在氣氛變了,如何加強與台灣的經貿往來,是汕頭市政府的主要議題。周鎮松說:「我曾在一次會議上提出,現在我們要有大對台的思維,把經貿、旅遊和文化往來納進來。」

他接著說,「我們要把對台的各種事情看得重一點,想得遠一點, 做得多一點,做得實在一點。」

30年前,大陸中央在汕頭和深圳、珠海、廈門最早設立特區,其中汕頭和廈門的著眼點是為解決台灣問題。30年過去了,兩岸關係改善後,汕頭才真正開始對接台灣。「現在應該說是汕頭發展的最重要的機遇之一。」周鎮松說,「汕頭市是廣東省距離台灣最近的城市,僅僅180海浬,三通、直航將為汕頭贏得很大的發展空間。」

自今年1月8日開通海上汕頭到高雄的貨運直航以來,從剛開始的每週一班到現在每週兩班,「我們正在計畫增加到三班。」周鎮松說。現在直航台灣比經香港或者深圳鹽田港出口,「時間節省約66%左右,成本大約降低40%,每個標準箱的成本減少200美元」。

以前是繞了一大圈,「現在終於拉直了。」他大笑起來。通過直航高雄,汕頭也打通了通往世界的路。

汕頭港地位有待提升

去年粵東出口的貨物大約有100萬標準箱,只有大概14萬箱從汕頭出口。汕頭還不足以鞏固中心城市的地位。現在汕頭正在努力提高通關速度,做好服務,「只要我們的服務做好了,廠商也就不會捨近求遠」,「將吸引粵東大部分進出口貨物從汕頭進出,形成物流樞紐。」

台灣為汕頭送好菜

期間,周鎮松向我們透露,台灣30畝的香檳鳥現代化養殖場將落戶汕頭澄海,他說:「這為我們送來一道好菜。」

「汕頭把貨物運到高雄再轉運歐美,高雄港是非常高興跟汕頭合作的,我們這是為高雄港送了一份大禮。」現在汕頭已經輸送高雄港超過5000個標準箱,汕頭港的貨物也可以通過高雄轉運,到達世界各大城市。周鎮松說:「如果沒有高雄,汕頭港就不會大膽地攬貨。」沒有貨物,汕頭的建設還會繼續滯後。

從五月開始,大批汕頭遊客在汕頭港登上「汕頭-澎湖-高雄」亞洲之星郵輪前往高雄。自此,汕頭是廣東省首個獲准對台包船客運直航城市,也是大陸繼上海、廈門之後獲得批准的第三個城市。

想引進台灣晶片製造業

汕頭遊客在高雄遊玩,也將拉動高雄當地的消費。而汕頭也希望「把這一遊客直航定期化,常態化,成為大陸赴台旅遊的重要通道」。這時候,周鎮松臉上寫滿了興奮:「在大陸,只有廈門和汕頭有這樣的條件,上海和台灣的距離太遠了。而汕頭又背靠廣東。」

汕頭規劃粵台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計畫引進台灣的電子資訊業。周鎮松算了一筆賬,「在澄海的玩具業中,台商都可以賺很多錢,僅僅玩具晶片這一塊,就有20億元的市場。」引進台資晶片,不僅是台商賺到錢,汕頭本地企業也大大獲益。

#大陸 #汕頭 #出口 #汕頭港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