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隆重開幕、號稱北京最大書店的第三極書局於本月27日停業。原本占地四層樓、區分為四大主題的該書局,暫時只將其中人文科學主題小書店於10月3日搬遷至海澱圖書城昊海樓B1繼續營業。
新址的地坪空間不及昔日的十分之一,第三極書局總經理關波表示, 「我們會以更加清晰的定位來穩定我們的讀者群。」
價格戰造成書店內傷
第三極之所以稱為第三極,是因為世界上除北極、南極外,青藏高原被稱為第三極,因此這間號稱是「全球最大全品種書店」的第三極書局一開始就有著相當豪氣的命名寓意;3年前高調進駐北京北四環的黃金地段時,也在當時對已經三足鼎立的北京圖書大廈、王府井書店和中關村圖書大廈形成了不小的威脅,由此掀起了與鄰近的中關村圖書大廈長達3年的價格折扣戰。
這場超過3年的「八折之戰 」,沒有誰是贏家,只是讓雙方都內傷慘重。根據大陸出版業的專業人士的說法,圖書打到八折實際上就賠本了。通常一本書的出版成本約占書價的35%到40%,加上管理和發行費用,到了經銷商手裡是63%左右。對於書店來說,八五折就已經是不賠不賺了。也因此,三年大打折扣戰下來,第三極書局銷售損失4600萬元,為此拖欠了3年的物業租金,結果才不得不選擇撤出中關村。
第三極書局未來打算朝小店連鎖模式發展,關波說,「其實大家都希望盡快從價格戰的泥沼裡拔出來,逐步實現書局的長遠規畫。除了最新遷到海澱圖書城的這個第三極書局國林風店,其他店面也正在選址中。」
關波也認為,未來民營書店走大型書城的模式肯定是死路一條。第三極書局除了小店連鎖,也希望能讓每間書店更有各自的特色,發展出書種和休閒功能的區分,比如讓讀者在買書的同時,還可以喝喝咖啡、聊聊天,甚至是做做健身。
網路威脅實體書店
在中國,民營書店大約是在上世紀八○年代出現的,之後在九○年代形成高峰,因此目前對於民營書店來說,應該是比較艱難的一段日子。因此,也有業內人士表示,第三極書局 「搬家」讓社會各界對民營書店的現狀有了比較真實的了解。和許多人想像的相反,圖書其實本來就是微利行業,毛利太低,不可能因為在黃金地段賣書就讓書漲價。
比如著名的思考樂書局上海浦東店,一年的租金就高達450萬元;而開業10年的上海季風書園陝西南路地鐵站總店,也曾因租金上漲而險遭關門。同時,僅僅靠圖書銷售在現今是很難維持書店的營收平衡的,北京五道口小有名氣的光合作用書店,把店裡三分之一的空間用來做咖啡館,以及販售其他商品。而台灣誠品書店的很大一部分利潤,也來自於出售文具其他商品和舉辦活動等等。
另外,網路也是實體書店生存的一大威脅。從電子書的閱讀風氣漸盛,到網路書店如噹噹網和卓越網的興起,人們的閱讀和購書模式都在改變。雖然有專家指出,未來幾年很可能80%的民營書店將會倒閉,但仍有樂觀者認為,實體書店如果能堅持專業化和特色化的發展方向,保持書店和讀者之間的長期互動,仍然大有生存的空間。三極書店的關波也表示,他們還要尋找實體書店和網路的結合點,「實體書店的經營者應該尋找實體書店和網路書店的結合點,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檢索、電子商務的快捷,以及實體店的便利。」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