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幕後推手正是台灣建築師王秋華,兩人亦師亦友,古德曼退休後,王秋華鼓勵他將哲學歷史上的「理想國」,包括柏拉圖的共和國、培根的新大西島、康帕內拉的太陽城、摩爾的烏托邦,以及莫理斯的烏有鄉,從虛構情境具體化表現。《看見理想國》一九八○年即完成,直到今日才引進台灣,中文版正由王秋華翻譯。
古德曼一九○四年生於紐約富裕的猶太家庭,父親擁有古董拍賣行,母親是畫家,不過八歲時父母離異,人生由彩色變黑白。母親為了家計必須兼職,代為照顧小孩的姨媽嚴厲,迫使他離家出走到舅舅的建築師事務所打工。他從打雜及描圖等瑣碎工作幹起。
古德曼優異的天賦受舅舅賞識,一度送他到紐約庫柏大學學習,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卡盧(Jacque Carlu)也曾將他帶到個人研究室教導六個星期。古德曼大放異彩,廿一歲贏得當時國際競圖的巴黎大獎。
古德曼雖然身為猶太人,但因家庭破碎並未受到完整猶太文化薰陶,直到二戰爆發,希特勒迫害猶太人,才對身分產生自覺。他的名言是:「希特勒令我了解自己是猶太人。」
一九四○年美國改革派猶太教組織邀請古德曼演說「猶太教堂應如何設計」。古德曼強調猶太教堂不宜模仿天主教或基督教堂的崇高與堂皇,應回歸素樸及機能性。古德曼的現代建築理念深獲教會牧師的認同,邀請他為各猶太社區設計教堂。一九四八年代到八三年之間,他在美國設計的猶太教堂超過五十座,成為美國最有名的猶太教堂建築師,作品包括紐澤西州聖約以色列教堂、紐約第五大道教堂等。
王秋華表示,古德曼的線條簡約,風格平易,著重內部設計,他認為對神明的崇敬應該展現在日常生活之中,而非來到教堂崇敬,離開教堂卻變另外一個樣子。猶太人習慣將教堂當作閱讀及教育的場所,古德曼也因此在教堂引進充足採光。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