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研究生考試(考研)報名又開始了。據大陸教育部公布,明年預計招收研究生46.5萬人,比今年略減一萬人;這也是1978年恢復研究生入學考以來首次減招。
綜觀1978年至今,從「大躍進」到「減招」,大陸研究生招生政策漸趨理性;但報考人數持續飆升、以及擴招之後的研究生「大學生化」問題,顯示研究生教育來到了過度發展的瓶頸。
1977年,國家總理鄧小平拍板決定隔年恢復研究生考試,首屆招生數是1萬708人。2010年,大陸教育部公布預計招收研究生46.5萬人。
33年之內,大陸迅速成為「研究生產製國」,研究生招生人數猛增40倍。觀察研究生招生政策,約有以下幾個歷程:
1980-1989 政策壓縮曾減招
1980年代,大陸歷經十年文革之後,急需現代化人才,不過當年培養的重點放在大學生,做為科研師資及研究人才的研究生並非主流。1982年研究生在學人數達到三萬人時,由於政策壓縮,招生數字開始停滯不前;1985年後更逐年減招,1989年六四學運時最「悲情」,比前年減招兩成,只招了兩萬多人。
1992-2004 培養人才大躍進
1992年起,由於市場經濟推動,大陸當局為了發展高科技以追趕歐美各國,開始把人力資源重點由大學教育提升到研究生。之後10多年研究生招生除了1995年與前一年持平外,其餘每年均以兩位數成長率迅猛飆升,2000年招生人數甚至比前一年多了將近四成。
這個階段還有兩個關鍵政策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影響深刻,即211工程和985工程。211工程是1992年所推出,目的是「建設21世紀100所重點大學」,掀起此後一股設置碩士點、博士點的熱潮。985工程是1998年5月推出,目的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準研究型大學」,層次更提高,進入榜單的38所大學均視研究所教育為大學轉型的關鍵。
班級人數過多
不過,連續十多年的研究生擴招逐漸產生弊病。
首先,學生增加了,但是學校並未投入相應比例的配套設施,包括師資、教室、課程等軟硬體結構。
最明顯的是班級人數過多、教師人數不足。過去研究所一班頂多10來個人,現在可能一班40、50人;過去一位指導教授帶兩、三名研究生,師生每星期都可以見面,互動良好,現在一位指導教授可能要帶10幾位研究生,尤其「低成本」的文科最為嚴重。
南京某名校一位新聞系研究生表示,他的指導教授帶了15位碩士、五位社會學博士,外務又多,這位研究生和指導教授一學期最多見兩三次,根本就是「跟著書單讀研究所」,且這位教授已經是系上最盡責的了。還有碩士生表示,自己很忙,指導教授更忙,讀研究所三年,和指導教授談話不超過10小時,只能逢年過節時在飯桌上和其他研究生一起見見指導教授。
師生關係異化
研究生擴招也讓師生關係異化。今年六月底,一位北大博士生傳因不堪教授壓榨而跳樓,引發網路熱議「研究生『長工化』」。不少教師坦承,確實有指導教授把外務包給學生;也有研究生現身說法,指備課、改作業、查資料都算小事,有教授大剌剌要研究生幫自己打掃房子、做飯、帶小孩,完全把研究生當打雜的。
教授疲於奔命
除了學生怨聲載道,指導教授其實也是研究生擴招的直接「受害者」。一名復旦大學新聞系教授表示,現在的老師要上課、研究還要指導學生,疲於奔命。他自己每周要上10到12節課,包括大學部、碩士生和博士生;每年四月底配合學校繳交博士論文的規定,一個月內至少看七、八篇論文,每篇10萬至12萬字,每天看到凌晨三點,看得嘴唇發紫,每年四月都過得很痛苦。
論文品質堪虞
師生比例失調,論文品質當然堪虞。一位上海知名大學研究生表示,自己的碩士論文只花了兩周就寫完,大部分是從網路上拼拼湊湊。這位研究生還說,現在從書上、期刊上抄的研究生算是勤快的了,多數人都是靠網路。
2006-2010 解決失業拖帶變
2006年開始,由於上述弊病,研究生招生政策開始有意識地趨緩,已經見不到兩位數成長,不過仍然呈正成長,每年招生人數仍然超過40萬大關。
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之後研究生擴招的主要目的,和1990年代初期為了「培養國家發展人力資源」又有不同。近五年來,大陸大學生就業問題突顯,大陸教育部與人力部門的解決方案除了讓大專生從軍及下鄉支教(支持偏遠地區教育)之外,研究生擴招也是其一。不過有論者認為,研究生擴招頂多只能把大學生失業問題延後三年,三年之後甚至還要面對研究生失業的問題,「解決方案本身可能帶來更大問題」,顯示研究生教育已到了發展的瓶頸了。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