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的博士生數量,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學位授予國家。為何在不到30年的時間裡,大陸就趕上了美國100多年才達到的數字?

個中原因,眾說紛紜。不過這卻引發了廣東省暨南大學新規定,指導教授多招博士生,須自己「買單」!明確限制指導教授招收博士生的人數。每個指導教授多招收一個博士生,需向學校繳納一定的培養經費。

多收1名需繳1至3萬元

暨南大學今秋開始推行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原則上,博士生導師(可以帶博士生的指導教授)每年招生不得超過1名。文科類博士生每超過1名,指導教授需一次性上繳學校1萬元;理工科博士生每超過1名,指導教授需一次性上繳學校3萬元。這一舉措,源起於大陸博士生數量太多。

暨南大學並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早在其之前,就有很多學校開始實行導師招生要交錢的舉措。

2007年,浙江大學規定,導師每招收一名博士生,按照學科的不同,需向學校上繳1000至5000元的「助研經費」。改革方案一出,立即招致爭議。該校歷史系教授包偉民發表聲明,強烈反對。

而北京大學早在2006年的第132號檔中表示:「使用基本招生計畫,招收研究生的導師,應為研究生提供一定比例的資助。」

2009年要求全面實施

2007年,大陸共有17所高校首批試點進行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其中一個較大變化,就是部分學生的經費,需從導師研究經費中支出。2009年,教育部要求,所有部屬高校都要實行研究生培養新機制。

在大陸,博士生有「統招」(參加教育部組織的全國普通高等院校統一招生考試,獲得錄取,畢業後由教育部頒發認證文憑)、「定向」(按照協議,畢業後,分配到邊遠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和工作環境比較艱苦行業工作)和「委培」(由有關部門或單位委託學校培養)的學生等三類。這三類學生的學費有公費和自費之分。一般來說,目前大陸各大學對統招生、定向生,實行學費全額資助,而對於委培生則收取全額學費。

正是因為博士生的培養,基本上靠學校和政府經費,一些大學指導教授為了多拿專案經費,常常會不顧品質,過度招收博士生。

博士生變了味,走了樣

再加上官員及企業老闆對博士頭銜的需要,社會對博士頭銜的需要越來越大,博士生越來越多,博士的含金量不斷被稀釋。現在,一個指導教授帶一二十個博士生,已是司空見慣,也使博士變了味,走了樣。。

在大陸,衡量一個大學學術地位的高低,大多以學校有多少博士點為衡量指標,各校積極申請博士點也促使博士數量驟增。2005年,大陸有2700多個二級學科的博士點在申報,而截至當年,大陸才一共有1900多個博士點,申報數量占已有數量的140%。

而博士點數量的急劇增加,使博士生指導教授人數遠遠不能滿足博士生的增長。一般來說,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每名指導教授帶2至3名博士生;而大陸,每名指導教授平均要帶5.77名博士,遠高於國外每名導師所帶學生的比例。

博士零淘汰率造成質變

除此之外,「零淘汰率」也是大陸盛產博士的另一重要原因。

2009年初,大陸教育部就教育改革的20個重大問題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武漢大學前校長劉道玉撰寫了一篇《徹底整頓高等教育十意見書》的文章。他談到,在職研究生制度造成研究生淘汰率為零(西方國家博士研究生淘汰率約為30%,中國則幾乎為零),已質變成官員及企業老闆獲取高學歷的旁門左道,更淪為大學的有效生財之道。他呼籲,要取消不合格的在職研究生制度,並建議砍掉一半大學的博士學位授予資格。

生產博士學位全球第一

大陸國務院學位辦公室主任楊玉良在2008年首屆全國地方大學發展論壇上說到,2006年美國培養出了5.1萬名博士,大陸是4.9萬名。到2007年,大陸的博士人數超過5萬人。2008年,大陸擁有博士授權資格的高校超過310所,比美國多57所。此時,中國大陸的博士生人數,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學位授予國家。

回顧歷史,1981年1月1日,中國大陸開始正式實行學位制度。1982年6月,一共只有6人獲得博士學位,這是學位制建立以來,中國大陸的第一批博士。南開大學黨委書記薛進文指出,中國的研究生教育20多年就走完了美國100多年的路,實現了「趕美超英」的目標!

暨南大學的這一改革,要求導師為學生「買單」。這一舉措定會影響指導教授衡量招生的權重加大,但是否會對氾濫招生起到抑制效應,還不得而知。

擴招的博士生,大都是官員和企業的老闆,學校和指導教授很難抗拒這類人的「博士頭銜」需求。何況,這些人完全有能力自費,絕對可以替指導教授上繳校方要求的「培養經費」。如此一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以價制量的措施能否真正抑制博士學位授予的弊端,仍有待「實踐檢驗真理」的考驗!

#大陸 #指導教授 #大學 #經費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