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海分治始自古寧頭
兩岸隔海分治正是從1949年金門古寧頭戰役開始的,此後30年,金廈兩門一直是兩岸軍事衝突與表達政治意向的廉價場域,原本關係緊密往來頻繁的金廈兩門人民,則成為兩岸對立相爭的最大受害者。
1979年以前,金廈兩門無可奈何也無可選擇地成為北京與台北遂行政治目的的祭品。1979年中美關係正常化,北京一方面宣布停止砲擊金門,一方面更選定「前線廈門」作為其首批改革開放的特區,在成為戰地30年後,廈門人民終於迎來一個全新的發展契機。詎料,為了與北京所謂和平時期對台政策互別苗頭,台北不僅全然沒有發展金門的計畫,甚至反而在金門繼續實施軍管戒嚴,企圖以加強金門的戰地屬性烘托「三不政策」的正當性。
廈門繁榮金門卻蕭條
誠如吾人所看到的,原來發展水平相仿、同屬兩岸前線的金廈兩門,在北京與台北主其事者不同的戰略思維下,展開了截然不同的歷史際遇。經過30年發展,今日的廈門早已是中國大陸重要的國際港口與觀光城市,相反地,一直被台北宣傳為三民主義模範縣的金門,迄今為止仍然是一個經濟蕭條的小島。往者已矣,如果30年前的北京都有將前線廈門作為改革開放試點的信心與遠見,已經遲了整整30年的台北更應急起直追,以全新的格局思考金門在兩岸間的定位與發展。
應發揮金廈試點功能
消極而言,和平是兩岸人民的共同期待,符合兩岸人民的最大利益,兩岸應記取戰爭教訓,切勿再以軍事手段遂行政治目的;積極來說,尤應正視金廈在兩岸關係中的積極意義,例如,早在1990年間由兩岸紅十字會在金門簽署的《金門協議》,20年來一直是兩岸合作打擊犯罪的重要基礎,如何在這樣的基礎上擴大合作,值得深入討論;再如,在兩岸大三通之前,金廈小三通,就是兩岸擱置爭議、對等交流的體現。兩岸若能將金廈作為解決兩岸問題的試點,仍具有其高度的政治意涵。
兩岸60年, 金門人親身見證了兩岸爭戰所帶來的傷害,期待未來,金門更能成為兩岸交流的使者,共享和平成長的果實。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