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弟去年十一月出生,出生四天即突發休克、缺氧,在苗栗一家醫院兩度急救,再緊急轉送到台中榮總。醫師透過超音波診斷,發現范小弟罹患的是最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供應全身器官血液的左心發育不全,全身血液供應只能靠右心輸出,但他出生後右心經肺動脈連結主動脈的動脈導管將自動關閉,讓他因全身器官缺血休克。

全身缺血休克 到院瞳孔放大

台中榮總兒童醫學部主任傅雲慶說,范小弟到院時全身多重器官衰竭,且已瞳孔放大,狀況並不樂觀,考量傳統開胸手術必須使用人工心肺機、風險高,單採內科心導管治療,礙於新生兒血管過小,無法將心臟支架置入,於是心臟內外科醫師聯手,改採融合手術治療。

由外科醫師開胸,內科醫師直接從肺動脈穿刺,置入直徑九毫米、長廿五毫米的心臟支架,將正常人在出生後三天即自動關閉的動脈導管撐開,讓血液可以經此途徑運送到全身各器官。術後范小弟心肺功能逐漸恢復與意識,昨天范小弟的爸爸帶著孩子感謝醫師救治,讓他中秋節能一家團圓。

外科開「心」 內科置心臟支架

除范小弟外,另一名林小妹則是因右心發育不全、肺動脈閉鎖等先天性心臟疾病,出生八天出現呼吸喘急的問題,台中榮總也是以融合手術治療,此成果已發表於今年四月出版的國際期刊。

傅雲慶說,先天性心臟病治療方法有兩種,一是心臟外科醫師於開刀房執行開心手術,但手術過程就必須使用人工心肺機,對小嬰兒而言,風險高又有腦損傷之虞;另一種是以內科心導治療,優點是不用開刀,但只適用於單純的心臟病;融合手術是以病人為主,內外科聯合治療,近年來在國外已開始實施,而范小弟是國內首例。

#器官 #治療 #全身 #醫師 #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