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從60年代中的青春片,70年代的功夫片,到80年代中的新藝城喜劇。70年代初,李小龍電影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將香港電影打進國際市場。隨著1973年李小龍的逝世,港片又陷入低潮,到1979年新浪潮的崛起,才改變香港電影的困局。
如今,香港電影最大的困境在於如何維持港片特色,卻又能打入大陸廣大市場,以求收支平衡甚至大賣。
例如:籌備10年,耗資1.9億港元的《新宿事件》,最終就因「有損海外華人形象」,加上導演爾冬陞及製片公司不願意刪減劇中的暴力情節,失去在大陸上映的機會。這對甫屆百年的香港電影而言,頗似《新宿事件》中的影像,為尋求出路,在做著困獸之鬥。
東南亞市場萎縮 搶大陸市場
香港《明報》指出,早期港片沒有大陸市場。不是大陸觀眾不愛看港片,而是錢收不回來。80年代中旬開始,逐漸有許多港片選擇到大陸取景,不是為了合拍,也非為打開大陸市場,是因為大陸是個理想的大片場,且人工及物資便宜,比成本不斷高漲的香港更適合拍戲。
然而,近年港片在東南亞的傳統市場萎縮,過往的侵權剝削港片收入的大陸,儼然成為港片賴以生存的主要市場。
大陸由工場變市場,這20多年來的變遷,香港電影人無法適應的便被淘汰。然而,近年香港製片人也漸漸瞭解,港片要想在大陸市場重獲新生,不能只是遷就、迎合大陸觀眾,維持本身特色才是港片立足大陸的成功之道。
新宿事件 反映中港關係
香港導演爾冬陞今年新作《新宿事件》中的情節,講述1990年代初,中國偷渡潮興起,一群飄泊異鄉的中國人在日本的遭遇,貧窮、卑微、無奈、暴力、犯罪、互相殘殺,直至破滅的尋夢之旅。
《旺角黑夜》之後,爾冬陞繼續關注「移民」。黑道與黑道、警與匪之間,透露著邊緣人群的苦與樂、掙扎與扭曲,人性和社會的灰暗,絕境中的身分追問。在香港,對於「香港人」和「中國人」身分的追問,是香港97回歸前後,港片中一個普遍隱含的意象,《新宿事件》呈現的身分屬於後者。
功夫片 奠定港片地位
《南風窗》指出,5、60年代是國、粵語片起飛的時期,其中由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更是粵語片的盛產期。戰後到50年代是香港電影蓬勃發展的階段,尤其是在70年代,以李小龍系列電影為代表的功夫影片迅速的打開了海外市場,將中國的傳統國粹武術帶向國際。
香港電影在二次大戰後迅速復興,1949年後漸趨蓬勃。1949年後大批大陸的電影工作者因政治及經濟理由紛紛南下,在香港設電影廠,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攝國、粵語片,使香港成為中國南方唯一的,也是最大的電影中心。加上星、馬電影勢力過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歐電影文化所帶來的衝擊,香港電影才逐漸成熟。(文轉B3版)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