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研討會有幾個特點,首先,會議是由兩岸統合學會與中國社科院台研所共同舉辦,多年來台研所很少與台灣機構合辦研討會,這次是比較特殊的。
主動出擊 引導大陸學者
其次,這次會議我們邀集了大陸各個重要台灣研究機構的第一號旗手與會,其中像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王振民和北京大學國際法研究所所長饒戈平,都參與了《反分裂國家法》和港、澳特區基本法的起草,是極其重要的學者。國台辦副主任孫亞夫、經濟局局長徐莽和研究局副局長吳駿等也都出席了會議。可以說會議的規格是很高的,但這不是因為個人的關係,而是因為我們拿出的主張。
探討統合路徑 會議規格高
第三,我們這次是帶著明確的主張來的,對岸已經知道我們的想法,還願意進行這麼高層次的交流,顯示北京方面有開放的心靈與態度,也有足夠的自信,願意與不同立場的人對話,畢竟「一中三憲」與大陸60年來「一中一憲」的主軸大不相同。
兩岸的溝通交流是必需的,大陸方面因為體制的關係,沒有學者可以主動提出不同的思維,台灣是開放社會,我們要更開放的去面對大陸學者,幫助他們去討論出路。
關於「一中三憲」,北京即使認為可以考慮,也不可能第一個跳出來喊,總是會觀望,他們會想「如果接受了你的憲,結果你跑掉了怎麼辦」。
建構兄弟關係 雙方須努力
港澳基本法與憲法的關係是「父子關係」,這樣台灣當然不可能接受。「一中三憲」下大陸和台灣是平等的「憲政秩序主體」,是「兄弟關係」。再以「一個中國」為鉚釘,把兩岸鉚起來,就不會變成兩個不同國家。
大陸當然會擔心台灣的民主選舉使得未來即使簽訂了和平協定,卻因為政黨輪替而撕毀。我認為,第一要看這個協定是不是符合雙方利益,符合雙方利益就能維持。第二,既然成為法律,雙方就要共同遵守。第三,雙方還要共同努力來維繫這個協定。
大陸方面應該要思考「什麼樣的和平協定台灣才會簽」,我相信他們不會有比「一中三憲」更好的方法。
關於建立兩岸文化共同體的主張,由於時間的關係,這次並沒有機會正式在學者會議上提出。但是個人私下與大陸學者交換意見,不少人認為有其必要性,至於在技術層次如何溝通執行,則有待進一步的討論。現在很多年輕人對中華文化不了解、甚至排斥。
我的靈感來自於美國的和平工作團。如果人們只是被動的接受灌輸,並無法真正全面認識自己文化的優勢與劣根性究竟何在。只有通過比較才能真正認識一個文化,我希望兩岸青年能共創事業(如文化和平工作團),從而真正認識中華文化,日後回到自己工作崗位時,也能產生反省與更新的動力。
各讓一步 尋求彼此交集
至於「一中三憲」的問題,很多大陸學者乍聽之下有些錯愕,「怎麼會有3部憲法呢?」,就像最初聽到黃光國教授的「一中兩憲」一樣,開始時情緒上不太能接受。不過,原先已經聽過我們主張的學者,就抱持比較同情理解的態度。
再進一步接觸交流,對方的反應就變成「你們台灣內部能接受嗎?」就如同我們在台灣內部談這個議題時,一些親綠的學者或許理性上不是不可以接受,但也會問「大陸當局能接受嗎?」我覺得這種「狗咬尾巴」的困境,其實正表示雙方有可能在未來各讓一步,找到彼此的交集,關鍵是要能坐下來談,尋求共識。
兩岸統合學會主張「一中三憲、和平統合」,我們將以「先民間後政府」、「先學術後實務」、「先提倡後執行」、「先分歧後共識」的4點原則來推動這樣的理念。希望讓台灣民眾認識到此一理念的務實性與重要性,也是唯一可能鬆動大陸「一國兩制」,接受台灣為一個與大陸對等的「憲政秩序主體」的主張。
對此國人需有共識,有團結的意志力,才能跟大陸談判,讓大陸願意讓步。
優先目標 凝聚國人共識
這次《旺報》連續多日刊登相關論文,是台灣報紙中第一個介紹「一中三憲」主張的,這是很重要的第一步。第二步我們將舉辦學術研討會,希望在台灣的學術菁英內部促進討論,逐漸形成共識,目前首場大型學術研討會時間規劃在今年12月舉行。事實上,余克禮、朱衛東(兩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正、副所長)等大陸重量級台灣研究學者也將在十月中旬以後陸續來台,這也將是兩岸學者進行直接溝通的重要機會。
我們準備進行的第三步則是在海外華僑中宣傳。遍布世界的華僑也關心兩岸前途,他們對兩岸事務也有參與權,或者說也有他們應承擔的責任。我們希望在海內外華人社群中廣泛進行對話,促使大家更了解「一中三憲」的理念主張。(完結篇)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