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銀耳環 重達0.2公斤
苗族的銀飾與信仰相關。苗族先民相信,銀是極具威力的驅邪之物,不僅驅邪還可以消災祛病。苗族西部地區的人民,路途中在山泉裏飲水,要先用銀手鐲浸入山泉驅邪消災才飲用。中部地區的苗族婦女相信銀製圍腰鏈有驅邪的作用,必須由舅舅請人打造,戴上後終身不離。隨著生產力和生活水準的提高,苗族銀飾愈做愈精緻;愈作種類愈多,除了頭飾、胸頸飾、手飾、衣飾、背飾、腰墜飾外,有些地方還有腳飾。
苗族銀飾以大、重、多為美,雷山一帶苗族頭飾的大銀角幾乎高達佩戴者身高的一半;貴州施洞苗族一隻耳環最重可達0.2公斤。黎平苗族婦女的簍花銀排圈也講究愈重愈好,重的超過4公斤。苗族佩帶銀飾的「多」也十分驚人;三四隻耳環,三四件項圈,衣飾、腰飾傾囊而出。特別是清水江一帶苗族的銀衣,組合部件多達數百件,重疊繁複,一身衣服重達十多公斤。
苗族俗話說:「無銀無花,不成姑娘。」在盛大節日和出嫁的大喜日子,姑娘就會盛裝打扮起來。這種展示導致了銀飾藝術的交流,使得苗族的銀飾設計與製作能力不斷提高,促進銀飾藝術的不斷發展。
侗裝亮布 彩繪文化歷史
侗族的服飾大致分為南北兩種類型;北部由於水陸交通相對便利,文化水準比較發達。男子服飾與漢族相似;但是婦女的服飾仍然保持傳統特色。南部侗族地區的服飾則迥然不同。由於地處交通不便的山區,因而至今仍保持著較為古老的裙裝。
侗族服飾具有文化記載功能。由於侗族沒有文字,長期生活在崇山竣嶺之中,文化傳承大多以歌、舞、戲、圖的形式,前三者的傳承不可避免的會因為年代久遠而產生變異,但以圖記載就相對容易保持原義,彌補了記載方式不穩定的缺點。侗族服飾對侗族文化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圖案史書」作用。
侗族服飾中最特別的布料;侗布紋路緊密,結實耐用,有平布、斜紋布、……等,主要以藍靛為染料,染成淺藍色、靛青色,有的靛染之後,還要捶打,並且加上一層蛋白,這種閃閃發光,豔麗奪目的布料侗族稱之為亮布。每到秋天,侗寨家家戶戶門前都晾滿了「亮布」。侗族服裝使用的「亮布」是一種經過染色的粗布。這種布料的製作要經過浸染、捶布、晾布和塗抹雞蛋清……等許多道手序,工藝古樸,經久耐用,特別具有民族特色。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