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儒從事文物研究多年,曾論證現存《清明上河圖》是全本、而非殘卷,受到中國文物研究界矚目。據香港《大公報》報導,王開儒最近在部落格「炎黃軒」撰文指出,經他逐字比對馮承素摹《蘭亭序》與寧波豐坊所刻《蘭亭序》兩帖後,發現被郭沫若、啟功、徐邦達等譽為「天下第一書」、現珍藏於北京故宮的馮摹《蘭亭序》有疑。

王開儒提出四個證據佐證明代豐坊摹刻應是真正「神龍本」指出,首先,豐坊石刻本上有唐中宗的「神龍」印、唐太宗的「貞觀」印、唐玄宗「開元」印、宋太宗「淳化」印、宋徽宗「大觀」印、宋高宗「紹興」印六枚黃印,而現流傳的故宮「神龍本」沒有這麼多皇帝收藏印。

其次,唐宋皇帝印章難以偽造,以帖中的南宋駙馬楊鎮收藏印為例,楊鎮絕不敢偽造本朝皇帝印章,且這些皇印均有歷史可考;第三,豐坊石刻本上的唐宋元明大書法家、收藏家褚遂良、米芾、郭天錫、趙孟頫、豐坊等的題跋印章,流傳有序、不似偽造。

最後,豐坊刻本對比保存王羲之字體最多的《聖教序》,字跡一致者更多且更有神韻,經王開儒對比統計,豐坊刻本裡非常接近《聖教序》的字四十五個,不僅遠勝現北京故宮所藏的「神龍本」,且比歷史上一度被認為是最佳摹本、現存於日本的「定武本」也高出九倍。

至於現存於北京故宮的馮摹《蘭亭序》真偽,王開儒認為,此馮摹本在明代以前的收藏史上並無記載,最有可能的是豐坊依據當時存在的不同摹本,再製造出一個新摹本,後稱為馮承素所摹而流傳下來,實際上是贗品。

《蘭亭序》是晉永和九年(西元三五三年)暮春,王羲之、謝安等四十一人雅集會稽(今紹興)之蘭亭,飲酒賦詩、暢敘幽情,王羲之乘興為此詩集作序,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個字,次日王羲之對幾個字不滿意、又再重寫,惜後作均不如原作,遂在原作上塗改幾個字,留下傳誦千古的《蘭亭集序》,簡稱《蘭亭序》。

#刻本 #故宮 #明代 #收藏 #蘭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