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貨幣從今年首季競爭性貶值,到近期V型反轉,迫使香港金管局、台韓央行大手筆阻貶美元,相距不過半年時間,充份反映區內經濟領先復甦,大量熱錢轉進推升股房市的事實。從逐利的角度觀之,這些熱錢既貪婪又理性,卻是執政者的心頭大患,因為經濟大病初癒,禁不起資產價格泡沫破滅的驚嚇。

對亞洲向來友善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蒂格利茲8月中接受泰國〈國家報〉專訪時即警告,亞洲必須慎防熱錢泡沫扭轉經濟復甦,必要時更應開徵利得稅加以抑制。在此同時,香港媒體也陸續疾呼「熱錢催生泡沫,政府調控有責」。

泰國與香港是當年金融風暴第一批倒下的骨牌,此後12年間,香港又成為外資錢進大陸的轉泊站,也無怪乎港府如臨大敵,新任金管局長陳德霖秋節前一上台,就重申捍衛聯繫匯率的決心。

雖然目前竄流亞洲炒作的熱錢,還不到開徵利得稅的程度,但央行總裁彭淮南與史蒂格利茲英雄所見略同:坐視這些「匯市魅影」作怪,只恐重蹈97風暴覆轍。因此一進入10月,彭總裁連日尾盤突襲炒匯大鱷,還要嚴查暫泊債市的外資來源,不愧是A級行動派。

其實,隨著資金全球化,近年各國已鮮能以匯率做為政策手段,像1985年五大工業國(G5)廣場協定同意美元劇貶以改善美國貿易赤字,又如柯林頓總統在首任期間強壓著日圓升破80大關,如今都已成絕響。因為歷史證明,那些在美國霸權下所做的人為匯率操作,無助於改善貿易失衡等結構性問題。

9月底日本新任財相藤井裕久公然喊漲日圓,則是近年少數禍起蕭牆的特例。藤井向來主張以強勢日圓救內需,但在野時宣示是一回事,上台時落實又是另一回事。在日本內外需求雙疲的此際,強勢日圓一方面惡化通縮現象,另方面戕害企業出口實力,進而衝擊資本支出與就業機會,可說是兩頭落空。即使身經百戰的汽車業大廠豐田高層都不得不跳出來求饒,唯恐日圓再漲下去,公司轉虧為盈之路迢遙。

儘管藤井事後已緊急改口,強調不排除干預以阻升日圓,但可以確定的是,他不會樂見日圓轉升為貶。影響所及,向來以低利日圓為套利交易(carry trade)主角的投機熱錢,勢將轉向利率也逼近零的美元身上,結果又會對美元造成更多下壓。

對於這些難以約束的「匯市魅影」,導致匯率應然與實然面的巨大落差,各國央行多半只能順勢而為,間而施以薄懲。近年七大工業國(G7)連同聲強硬喊話都不常見,遑論聯手干預。上週末舉行的G7財長會議,儘管與會代表剴切發言要美元振作,又要人民幣升值,但會後公報卻只是軟調重申4月會議結論:「過度震盪與失序的匯率波動,對經濟與金融穩定將有不利影響」,「樂見中國繼續致力於更具彈性的匯率政策」……

G7行禮如儀,市場的反應卻是馬耳東風。況且幣值升貶本就順姑情失嫂意,例如台幣大升令進口商與國內資產股喜,出口商與擁有美元資產者(如壽險公司)就不樂;反之,則出口商樂,卻也甘冒外資撤離、股市下挫,以及輸入性通膨的風險。因此,彭淮南日前勇於宣示台幣震盪區間就介於1美元兌30-35元台幣,已是以11年總裁累積信譽所能給予最大尺度的保證。

不過單靠央行一夫當關,6A總裁不怒而威,似乎無法完全避免匯市的震盪加劇。如何化危機為轉機,仍有賴企業與投資人自身的積極應變。從好處想,自亞洲金融風暴迄今,不論是日本、韓國或台灣大型出口業者,已透過全球化佈局、組織改造、產能效益提升,熬過多次匯率急升驟貶的大震盪考驗,眼前雖因全球弱勢復甦,看似將業者的忍受度逼到極限,但正所謂三折肱成良醫,短痛之後,適者自然更有免疫力。當然,就長期而言,矯正經濟結構,協助中小企業提高附加價值、增強國際競爭力,更是執政當局保護弱者不容怠慢的職責。

#香港 #經濟 #總裁 #央行 #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