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今年來房地產市場頻創新高,尤其是大面積土地的標售,在壽險業資金大舉投入後屢創天價,間接拉高房地產價格高不可攀,可說房價的飆漲已變成讓一般庶民痛苦不堪的「反庶民經濟指標」。

金融海嘯發生後,台灣的房地產一度大跌,壽險資金適時進場,確實可發揮穩盤的效果;而年初以來的房地產回溫速度,超乎想像,此時壽險業者,再以一般拿自有資金的建商難以開口的價碼,在重大標案上攻城掠地,出現「只有壽險業者買得起地」的批評,自然也不意外。

壽險業者也是無奈。除非你不想做生意,否則那些來自保戶的錢持續滾入,可運用資金部位只會愈墊愈高,但資金要往何處去?把所有能夠投資的商品拿來比一比,具有穩定收益、價值不易回貶的房地產,幾乎已是絕無僅有,報酬率最接近平均資金成本的商品。搶地成了壽險業者去化資金的共同工具。

但是壽險資金炒高資產價格後,受害的是買不起房子的老百姓。要避免「土地都被保險公司買光光」,直接限縮額度是方法之一,金管會對此也有踩煞車,保險業爭取放寬同一人房地產交易限制,被七折八扣還加了一堆限制,可還是前仆後繼,湧向不動產市場獵地。

最關鍵的,還是滿手現金如何去化。這很難嗎?何妨聽聽業者說法:如有20、30年建設債券,或類似商品要發行,保險業肯定全力支持。政府該出面管管資產價格問題了,千萬不要讓資產價格泡沫現象失控,屆時又留下一堆社會民怨,指責政府施政的無能。

#限制 #庶民經濟 #房地產 #保險業 #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