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貪官趙仕永(原雲南省麻栗坡縣委書記)一番「見解」令人深思。他解釋說:根據現實的情況,那些不給錢就不辦事的人是「暴力腐敗」;而像他這樣,在為人辦好事的情況下收點錢,是「溫和腐敗」,「是正常的」。
其實,這種「溫和腐敗」論也不惟趙仕永所獨有,異聲同氣者頗有人在,「溫和腐敗」論思想根源至少有三:
一是把市場交換規則運用到權力場中。趙仕永所論是這方面的典型詮釋。在他看來,我為人家辦事,就是一種勞動,收一點錢就是勞動的回報,難道不合理嗎?
這一套看似公平的「生意經」,為不少貪官所信奉。可是他們忘了,權力場不是生意場,市場規則不適用權力的運用,運用權力事後收錢實質就是出賣權力,是權錢交易。當權力與金錢發生交易時,它已經失去了公器的性質而異化為個別人謀利的工具,這將在社會上造成極大的不公平。
二是一些封建特權思想的陰魂不散。在幾千年的中國歷史上,統治階級集團為了加強內部團結,一般賦予統治階級內部的一定人員犯罪後的刑罰減免特權。中國現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些封建特權思想還沒有徹底肅清,一些「官老爺」、「父母官」總是自矜有功,在「好處」方面多占一點,在「壞處」方面少攤一點。
三是「官本位」思想的遺毒。「官本位」思想有很多表現,其中一種就是根據是否為官或官階的大小來衡量社會地位和人生價值。具有這種思想的官員,通常不能具有正確的政績觀,通常把萬人的事業當做一人所為,把自己的本職工作看做是莫大的功績,忘記了人民群眾才是真正的英雄。
誠然,趙仕永在任幾年,其所在縣財政收入由倒數第二名躍居第三名。但是,如果趙仕永之流把這看做其一個政績、可以用來獲取額外的「好處」,那麼,該縣其他十幾萬幹部群眾跟隨其勤奮努力、流血流汗,又找誰來確認自己的「功績」?
「溫和腐敗」論及其現象不是什麼新課題、新事物,而只是當下一些庸俗和錯誤思想與現實土壤結合的產物,有一定的「普遍性」,趙仕永只不過進行了「系統總結」。對此,僅僅對個別人的嚴刑峻法和 簡單的、嚴厲的道德批判是不夠的,從思想上解決趙仕永之流及其後繼者的「迷途」才是根本的。
(摘錄自《南方都市報》2009-10-05,作者張曙光為北京天則經濟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席)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